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13日电 (吴平华 秦旭)阳春三月,从空中俯瞰翠屏大地,层层梯田犹如飘带,蜿蜒舞向云端,为美丽翠屏披上翠绿新装。穿行在翠屏的青山绿水之间,放眼望去,一个个“绿镜头”让人怡心悦目,一幅幅“绿画卷”让人倍感清爽,绿色已然成为田野山川的主色调,成为翠屏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重落实 增绿添彩
挖宕、运苗、扶植、浇水……11日下午,在金秋湖镇云辰园林田园综合体义务植树区,宜宾市翠屏区委宣传部、翠屏区关工委、翠屏区总工会、翠屏区妇联、团区委等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为金秋湖的春天增添浓浓绿意,助力乡村振兴。
在义务植树活动现场,来自长江航运公安局泸州分局宜宾派出所的民警杨杰是一名新民警,他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植树活动。他认为,金秋湖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一个重要这个部分,在这里植树对于保障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多种植一颗树苗,就会多增添一抹绿色”。
义务植树,这只是翠屏区大规模绿化造林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翠屏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实际行动号召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和乡村振兴工作,增强其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使命感。随着大力植树造林,中心城区优良天数多了,森林植被多了,群众环保意识强了,绿色发展的信心也更足了。

强发展 促进就业
“谢洪文21573元,刘渊兴36792元,于永和23948元……”这是今年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高桥竹村举行集体经济首次分红仪式的现场。
前来领分红款的村民刘渊兴高兴地说:“村里发展旅游业,我们现在房东变股东,第一次真真切切的享受到绿色青山带来的福利。”
李庄古镇边的高桥村围绕竹产业做“竹文章”,发展定位从过去的“村”变成现在的“竹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不仅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还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并将村里闲置的农房改造后统一出租招商,村集体经济也在逐年壮大。用“基薪+绩效+集体经济创收”的薪酬制度,把党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牢牢捆绑在一起,筹集资金,引入企业,以市场资源撬动农村集体经济,牢牢抓住了发展机遇。
学竹艺、做竹编,引导村民做“竹”文章,村两委下“竹”功夫。为了实现村民就地就近就业,翠屏区还围绕竹工艺、竹餐饮、竹民宿等开设多个竹文化特色培训项目,构建了“政府引导+机构培训+公司孵化+市场转化”的常态化培训体系。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翠屏区因地制宜发展林竹产业,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不断释放生态红利,实现了保生态和走小康的双赢。

重生态 怡心悦目
“好看,太好看了”、“我大翠屏越来越美了”、“周末快去这里”……冬春交替之际,市民们总会如约而至,在宜宾市翠屏区合江门地标广场欢迎远道而来的“老朋友”红嘴鸥,江面翩迁起舞,江边人声鼎沸,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依水而生,因水而兴。首善之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责无旁贷。
作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宜宾段)重要区域,近年来,翠屏区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积极抓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近日,在长江宜宾段发现,近年来少见的野生鱼群不时地露出水面,在水面穿梭,长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巨大环形建筑、空中栈道、360°观景台、游客接待中心……
节假日期间,翠屏山游人如织,又成为了各地游客新晋网红打卡地。
近年来,翠屏区经过城市“双修”,旧貌换新颜,书写了城在林中、路在树中、人在园中、四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生态答卷”,先后多次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点赞。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闻得到花香、听得到鸟鸣、记得住乡愁……翠屏正不断发现绿色银行的兑现密码,一边持续释放改革活力守护绿水青山,向着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清新的“长江首城·首善翠屏”再出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