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19日电 (杜成 何映雪)宜宾,依水而生,因水而兴,享有“万里长江第一城”的美誉。近年来,宜宾市政府提出加快建成“长江生态第一城”,长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应运而生。中冶集团中国二十二冶成都公司作为央企,扛起“守住一江清水”的责任使命进驻宜宾,正式拉开长江生态综合治理的大幕。
环保先行 守住一方绿水
长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以长江为轴线,以环江道路为脉络,生态旅游为主题,跨越宜宾市多个区域,全长约192公里。其中,由中冶集团中国二十二冶成都公司承建的长江生态综合治理施工总承包工程(叙州区段),位于宜宾盐坪坝长江桥至李庄段,施工内容为新建车道全长2.068千米、宽23.5米,绿道全长9.646千米,道路内侧、外侧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工程致力于打造一个集生态效益、景观效益为一体的旅游休闲文化通道。
该工程建成后,将以“山”为形,以“水”为魂,紧扣长江生态大保护,挖掘与植入地域文化,营造宜宾竹海风光为大背景的江南景观,连线形成宜宾“盐李路”沿江生态走廊,构建成“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长江生态大景观。

“我们身处的宜宾,是全长江的地理中心点,也是长江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源头,因此,我们要牢记肩上的责任与使命,将‘绿色环保’作为硬杠杠,贯穿施工生产的始终!”工程开工伊始,项目经理在施工启动会上做出承诺,并迅速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项目总工、安全负责人为副组长,部门及队伍负责人为组员的“绿色环保”活动推进小组,组织、协调“绿色环保”具体活动,坚持绿色施工与经济效益并重、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并行,实现双战双赢。
因施工地紧邻长江,稍有不慎就会对河水造成污染。前期进行路基施工时,车辆进出冲洗会产生较多泥浆,加之宜宾雨水多,泥浆更加不易清理和排放。传统方法是将产生的泥浆运到固定排放点排放,但运距长、成本高、效率低,对沿途道路还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为此,项目部紧密结合施工现场实际,在施工现场设置泥浆沉淀池,有效避免对长江流域的污染,最大限度利用水资源,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
如今,走进长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叙州区段)的施工现场,会被这里干净整洁的施工环境所吸引,每辆离开工地的车辆都要在车辆冲洗区“洗澡”,保证不带泥上路;移动式雾炮机与洒水车相结合,防止现场扬尘污染;运输易飞扬的散料时,车辆用苫布密封覆盖,防止运输过程中遗洒和扬尘;现场内所有交通路面和物料堆放场地全部铺设混凝土面层或铺洒碎石,其余空地栽种草坪,做到黄土不露天……

短短半年时间,中国二十二冶的建设者们以生态环保为己任,用行动守护着一方绿水,将施工现场打造成为“与蓝天白云同在、与青山绿水为伴的典范”。
技术引领 激活一江春水
宜宾市长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叙州区段)“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涉及道路、桥梁、排水、绿化、交通等多个专业,交叉作业多、技术难点多、工序较复杂,如何协调各专业不同工序间的有序施工,是项目部在成立之初就考虑到的问题。
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若依靠传统的作业方式与技术手段,项目实施风险系数较高,多种因素都会对工期、安全、质量等造成影响,而BIM技术可为项目提供全过程的、精细化的施工管理支撑,因此,BIM技术应用势在必行。
开工后,项目部第一时间成立BIM技术小组,经过几个月的实践,BIM技术已成为推动项目通往“绿色、环保、生态”之路的“加速器”。在工程重难点施工方案、特殊施工工艺实施前,运用BIM系统三维模型进行真实模拟,从中找出实施方案中的不足,并对实施方案进行修改;在施工过程中,通过施工方案、工艺的三维模拟,对操作人员进行可视化交底,使施工难度降到最低,做到施工前有的放矢,确保施工质量与安全。
项目部还将BIM技术应用到安全管理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危险源识别及安全防护上,项目部采用BIM模型结合有限元分析平台,进行力学计算,通过模型发现施工过程重大危险源,对危险源识别后通过辅助工具自动进行临边防护,让安全管理更加便捷和精准。在半年多的实践中,应用BIM技术使得现场返工情况减少了60%;施工现场协同办公效率提高了30%;安全和质量管理工作也得到了提升与加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