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19日电 (李同周)近年来,西充县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实行农田整治、农作物轮作种植,使得农田产出效益翻倍,着力破解了丘区农业“种粮不赚钱、规模发展难、机械化程度低”的发展瓶颈。
3月17日,在西充县常林镇锦屏山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一台台挖掘机、推土机轰鸣不断,忙着平整田地、开挖水渠、修筑路基……放眼远眺,经过整治的土地,田成块、地平整、路相通、渠相连。
“现在的农田不仅模样好看,搞生产也方便多了,以后开着机械就可以直接下地耕作了!”在农田整治之后,当地的村民姓惊喜地发现,他们祖祖辈辈耕种的农田彻底变了样:昔日东一块、西一块的分散小田变成了大田,起伏的坡地变成了平地,田间地头多了一条条产业路、灌溉渠。
“西充属浅丘地区,过去由于农村田地零星散乱,导致耕种困难。将其打造成高标准农田后,既可以提升土壤的肥力,也为机械化生产、规模种植粮食创造了条件。”西充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程忠良说,该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着力优化田块布局,坚持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提升机械作业能力;比照丘区农机作业条件,新建产业路、机耕路615公里;完善田间渠系,配套蓄水设施,推广节水灌溉,改造全县4大灌区末级渠系275公里,新建渠系建筑物367座,有效打通农田水利“毛细血管”,建成节水灌溉示范基地10万亩。
在该县青狮镇大石坝村,农田成片相连,灌溉渠系纵横交错,产业路如同玉带缠绕,一望无际的田里种植着油菜,满眼金黄。这里是西充县优质(有机)粮油现代农业园,该园区是西充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将义兴、青狮、凤鸣等7个乡镇71个村的农田进行整治后,打造出的优质有机粮油基地,基地主导产业以水稻、油菜等粮油作物为主,生产全过程实行机耕、机播、机收。
“这些田,以前就是冬水田,一年只种一季水稻。随着田地轮作、循环种养等模式的推广,极大地增加了土地的效益与收成,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程忠良说,过去这些乡镇的水田绝大多数是冬季蓄水田,仅种水稻这一季农作物,经过高标准农田打造后,实行稻油轮作。即在水稻成熟后立即排水,水稻收割后,开始种植油菜,变一年一季种植为一年两季种植,大大增加了农田效益与收成。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我家的2亩多水田流转给农业公司,每年租金1000余元,再加上在基地务工,每天的工资在50-60元之间。实行稻油轮作种植后,务工的时间增加了,工资也增长了。”青狮镇大石坝村村民蒙正武坦言,如今在当地村民通过务工、流转土地等方式,户均年增收2300元。
“2019年,投资5293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2.6万亩;2020年,总投资7200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2.4万亩;2021年,计划投资18630万元,新建规范化稻鱼综合种养基地2.4万亩……”程忠良介绍道,目前该县高标准农田已达46.8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成区域内,农田排灌能力达85%、农机作业能力达75%,提升粮食生产能力560万公斤,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