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简阳创建1681个家庭农场 成乡村振兴“活眼”
2021年03月24日 16:0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24日电 (吴平华 曹礼芹)“在未来之星干活,在自己‘家门口’打工,既能照顾家庭,又有一份不错的收入,巴适!”3月22日,在简阳市三星镇雷公庙村的简阳市未来之星家庭农场,正在樱桃院里平土的农场工人刘英高兴地说。 

设施完善的家庭农场。谢明刚 摄
设施完善的家庭农场。谢明刚 摄

  原本家庭经济拮据的刘英,自从2019年到未来之星家庭农场务工拿月薪后,家庭状况改善了不少,家里添加了双开门的冰箱、空调等电器,还换了一套家具。 

  据了解,简阳市未来之星家庭农场于2018年7月注册成立,面积约332亩,其中种植芍药182亩,种植水果蔬菜120亩,水产养殖30亩,长期务工人员56名,短期务工人员120名。 

  阳春三月,漫步于未来之星家庭农场,一大片芍药含苞待放,豌豆米大小的樱桃挂满枝头,苹果树开着花等着结果,放眼望去,满眼春色。在未来之星广场,有游客在和煦的春光下使用体育设施健身,有游客正在池塘里垂钓,好不惬意。“这里越来越有耍事,听说这里夜景很安逸,我要看了才回去。”来自金堂县的游客徐勇刚说,他更期待的是这里的夜景,灯光闪烁,照亮一片天,照亮生活。 

  未来之星家庭农场服务父老乡亲,共逐小康之路。其实它只是我市申报创建全省第二批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工作以来有力有序推进示范创建的一例实证。我市通过出台《简阳市省级家庭农场整县示范创建若干扶持细则》,让家庭农场在农业项目、用地用电用水、税收贷款、学历智力提升等方面均能得到扶持与奖励;制定《家庭农场内部规范管理办法》,发放《家庭农场日记账》等“四本台账”,进一步规范家庭农场经营管理;实施结对帮扶制度,为每一个村明确一名政策辅导员和一名技术辅导员,全面推进家庭农场一组一场建设;每年安排资金,专项用于农场项目补助、规模经营补助、农场主养老保险补助、政银合作等各项扶持政策,不断完善规范提升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水平。目前,全市家庭农场蓬勃发展,2020年,家庭农场名录系统入库数量1681家,较2019年增长185%。 

  农村正经历着一系列的变革,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也逐步进行了升级蜕变。发展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在乡村振兴中“更有作为”的重要抓手。未来之星家庭农场是乡村振兴中的“未来之星”,改变着农村面貌,升华着乡愁,同筑着田园梦想。 

  下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把家庭农场做为“活眼”,我市通过“323”模式(开好3个动员会,即通过召开三级动员会;做好2个培训会,即通过做好示范创建工作政策培训会和业务培训会;印好3本宣传册,即将《家庭农场登记注册指南》《简阳市省级家庭农场整县示范创建若干扶持细则》《简阳市家庭农场管理办法汇编》)广泛宣传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县创建工作。及时总结家庭农场规范发展的经验教训,探索扶持家庭农场规范发展的新模式、新举措;通过示范建,积极培育一批示范作用好、带动能力强的家庭农场,引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示范创建,积极探索家庭农场与合作社、与企业相互合作的新内涵、新模式,让家庭农场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同时,积极吸引返乡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创办、领办家庭农场,为示范创建工作奠定良好群众基础。 

  3月22日,暖阳如煦,来到石钟镇石王村的简阳市原乡闲庭家庭农场,12000株桑树迎风吐绿,部分果桑树4月中旬就可以献出让人垂涎欲滴的桑果,树下的鸭子和鸡正在欢叫着觅食,部分蛋鸡躲进“公寓”产下舌尖上的美味,整个家庭农场一派盎然春机。作为2019年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定的“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家庭农场负责人陈森林正潜心学习农业知识,打造“吃得更放心”的农产品基地,服务成都的“朋友圈”。陈森林是大学生,在外工作淘得了第一桶金,不忘心里最牵挂的乡愁,在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单位的支持下,她回到了农村,流转土地、林地,建起了“生态食材库”,所产农产品供不应求,贫瘠的土地在她手里产出了“金蛋”。 

  家庭农场经济模式是区别于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我市不少农场主像陈森林一样与科学技术深度融合,不断刷新了农业收入纪录的新高,同时,依托党和政府相关惠农政策,积极发展相关产业,从而在整片区域打造出富有特色的农业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入不竭动力。据了解,2020年底,全市进入名录库的1681家家庭农场实现经营收入37318万元,户平22.2万元,较2019年户平经营收入17.76万元增长25%;家庭农场纯收入实现15885万元,户平9.45万元,较2019年家庭农场纯收入户平5.53万元增长70%。(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