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四川多地完善机制 推进安全宣传五进往实里走
2021年04月23日 09:1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23日电 (刘忠俊 刘超)“安全无小事,安全连着你我他”“出门‘三叮嘱’、回家‘三过问’、家中‘三保证’”日前,四川德阳、泸州、眉山、巴中和遂宁等地通过完善推进机制、创新宣传方式、打造新示范点位等渠道,由点到面全面深入推进安全宣传“五进”工作,把安全文化送进企业、农村、社区、学校和家庭,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近日,一份《安全宣传“五进”倡议书》在德阳市民朋友圈广泛传开。这是德阳绵竹市妇联向该市广大妇女及家庭成员发出的倡议书,呼吁积极支持、参与、推进安全宣传“五进”活动,共同打造安全、幸福、美好新家园。

  “让大家清楚明白安全宣传五进‘干什么、怎么干、干得怎么样、如何完善’。”德阳市安办召开的推进安全宣传“五进”工作会商会上,教育局、农业农村局、总工会和妇女联合会相关负责人分别就推进安全宣传“五进”工作情况和经验进行了交流发言。

  为深入推进安全宣传“五进”工作,德阳市专门组建了市本级工作专班,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对职责任务进行了明确,定期通报、会商“五进”工作开展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并对下一步重点活动开展进行研讨。“安全宣传“五进”是一项长期工作,也是2021年工作重点。”四川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称,随着安全宣传“宣传”五进工作深入开展,全省各地在建机制、夯基础上下功夫。

  在泸州,该市安办专门印发了安全宣传“五进”工作分工方案,市应急局将安全宣传“五进”工作纳入《2021年宣传工作要点》,与各系统各行业各领域宣传教育相结合,并与当前中心工作重大部署相结合,确保全域覆盖,全面推进。巴中则探索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安办牵头、部门联动、专家指导、辖区主建、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制定印发了《巴中市安全宣传“五进”活动开展情况量化评价表》,对“五进”工作的五类十九项标准一一细化,将“五进”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安全生产党政同责考核,确保创建实效。

  除建强工作机制外,让安全宣教阵地更加坚实也是2021年深入推进安全宣传“五进”工作的目标之一。眉山市安办制定了全市安全宣传人员培训计划,定期对安全宣传员进行轮训。“确保每名安全宣传人员每年接受安全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时间不少于10天”眉山市安办称,将50个安全宣传“五进”示范点列入创建行列,则是眉山2021年的一件大事。眉山市应急管理局表示,该批示范点创建达标后,将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安全宣传在各个角落生根,争取年内实现全市社区(村居)、学校、乡镇、企业、家庭安全宣传全覆盖。

  自贡市益荣实业有限公司,别开生面的“安全课”现场挤满了“学生”,有负责人,也有中层领导,而更多的是一线操作工人。在贡井区应急管理局安全宣传工作队队员带领下,一起学刑法知识、安全生产知识,观看安全生产事故警示教育案例,普及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和技能。

市民学习打绳节等。
市民学习打绳节等。

  除此之外,遂宁市大英县回马中学还模拟了一起校园欺凌事件法院庭审。活动中的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被告人等法庭诉讼角色均由学生担任,被告人也由学生担任,全体人员均着制式服装出庭,极大还原了真实庭审现场。“通过活动,让同学们在庄严肃穆的法庭氛围下了解学习法律知识,引导青少年知法、懂法、敬法、守法,加深对青少年犯罪构成和预防的了解,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巴中市,当地以安全宣传“五进”为载体,推出了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工作经验。其中恩阳区创新开设了“安全银行”,以社区为试点,启动“‘安全银行’积分获礼品”活动。该市通江县天井坝村,2020年该村20户村民获“安全示范户”殊荣,负责协助上报隐患灾害信息、普及安全知识和安全文明劝导职责,成为村干部得力助手和村社安全宣传最活跃“元素”。巴中市自推进安全宣传“五进”工作以来,已打造安全示范点26个,2021年计划新打造28个示范点位。

  “安全用气,守护幸福。”“珍爱生命,谨防溺水。”“文明交通,安全出行。”遂宁市大英县商业北街文化长廊,一条条醒目的安全标语十分醒目。志愿者综合服务站前,志愿者们正向过往市民宣传安全。“通过长期宣传,大家在无形中形成了安全意识。”志愿者杨蓉称,遂宁市在2021年计划在每个区县打造2个示范点,切实推进安全宣传“五进”工作,提高市民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遂宁市应急管理局表示。

  据悉,为让安全宣传教育更加深入人心、覆盖更加广泛,四川各地不断加强安全宣传“五进”阵地建设,打造安全宣传示范点,真正把安全文化送进企业、农村、社区、学校和家庭,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