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AR环境保护情境教学研讨会”在成都高新新华学校举行
2021年05月26日 10:3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26日电 (黄丹 高秋萍)由省级重点课题《AR技术应用于基础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组和四川省教师发展专委会中小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共同主办的“AR课堂融合,创变情境教学——AR环境保护情境教学研讨会”在成都高新新华学校举行。四川省政协原副主席陈杰、中国新闻社四川分社社长邹辉、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四川师范大学博士袁令民、《中国新闻周刊》发行中心总经理尹久等参加活动。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成都高新新华学校校长朱祥勇介绍了新华学校“新公民”课程体系,其中,“生态”素养课程围绕“生命、生活、生态、生存”四个维度,开发珍爱生命课程、七彩生活课程、生态环保课程等,以“崇尚生命”为目标,拟构建一个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育人课程体系。

  精彩课堂  AR助力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成都高新新华学校老师周云露带来“AR课—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主题教学。周老师从垃圾的数量以及危害入手,以生活情境导入,从“了解分类标准、垃圾分类实践、垃圾处理方式、垃圾分类的好处”四个方面展开教学。周老师充分发挥AR辅助教学的功能创设情境,以AR带来的直观感受与便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组织学生经历“垃圾分类与处理”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通过学习、体验垃圾的回收分类过程,从而获得一套科学的分类方法。

  成都高新新华学校作为“AR情景教学研究基地校”之一,参与四川省级课题《AR技术应用于基础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学校积极开展新时代创新教育,将AR增强现实四维技术融入课堂,使课堂教学不再枯燥,增强学生的体验和实践,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欲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专家指导 高屋建瓴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谈到,课堂的呈现,因为AR的助力,更有情境性、互动性、实践性。成都高新新华学校一直致力于生态文明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此次主题的选择也具有深远的意义。项目式学习成果已有呈现,要坚持做,用心做,实现整体育人、全面育人,同时,通过学生带动家庭和社区。

  四川师范大学博士袁令民谈到,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这堂课体现了沉浸式学习,基于学生的前概念,基于学生的认识基础来设计。生活中真实的素材和AR结合起来,让课堂更添活力。信息技术在快速发展,对于这些成长中的小朋友来说,应该多加了解,并且恰当应用。

  低碳环保 新华先行

学校环保特色课程。
学校环保特色课程。

  为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引导学子保护地球,共建美好家园,成都高新新华学校自2019年开始开设低碳环保课程。

  2019年5月,由成都高新区社区发展治理和社会事业局主办的“保护绿水青山,献礼祖国70华诞——‘一木环保’公益行动”在成都高新新华学校举行。此活动旨在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爱护环境和绿色低碳意识。

  学校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班团队活动、学科课堂、红领巾广播站等阵地,结合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重要节日,通过演讲、征文、小报、舞台剧等形式,大力倡导节能低碳理念。

  在成都高新新华学校的环保特色课程中,温室效应、水土流失等热点话题都被融入了课堂。《小小农夫——种植》《小小农夫——移栽》《叶子拼贴画》等有趣的实践课程坚定了孩子们保护自然的决心。此课程融合课堂内外知识,整合校园内外资源,让孩子们既有课堂上的学习体验,又有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体验,通过学生带动家庭,乃至社区,创建环保教室、绿色校园、低碳家庭。

  实践体验 垃圾分类

学校环保特色课程。
学校环保特色课程。

  学校还全面启动垃圾分类回收项目,专门设立垃圾分类回收站。全校老师接受了前期培训和学习,“垃圾分类回收”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老师们利用班团(队)会课为孩子们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在孩子们心中播种下一颗颗环保的种子。

  学校利用国旗下展示、班(团)队课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活动,以知识竞赛、十分钟班会、签名等形式增强学生垃圾分类减量的意识,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校通过开展变废为宝、一纸多用等活动,践行“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的理念。假期,学校各年级老师为孩子们量身定制实践课程,开展“小手牵大手”垃圾分类减量系列活动,鼓励孩子争当垃圾分类的宣传者、参与者和推动者,通过“垃圾分类我知道”“垃圾分类我倡议”“垃圾分类我会做”学习实践活动,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目的。

  成都高新新华学校是全国垃圾分类样板学校、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AR情境教学研究基地。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努力下,成都高新新华学校正逐步形成“一步一处景,一班一天地,一校一风光”的全域大美格局,美丽风光催生自觉行动,生态文明引领全域提升。(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