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28日电 (韩金雨)5月28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人社合作联席会议第五次会议召开,四川、重庆两地人社部门现场签署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合作协议、人社公共服务“十件实事”合作协议。

据协议规定,两地人社接下来将推进十项工作,如:失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零障碍”。依托川渝人社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立失业保险关系协查机制,实现线上线下均可办理川渝间失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申请。
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登记“便捷办”。如农民工、新业态新经济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等不受户籍限制,在两地便捷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相互认”。工伤异地居住(就医)申请“一次办”。打通两地经办业务平台,畅通数据流通渠道,开通线上线下服务,实现一次办理,快速办结。
社会保障卡应用“一卡通”。加强社保卡、电子社保卡跨区域协同、跨地域服务及应用。设立川渝社保卡通办服务网点,提供社保卡申领、补领、换领、换发等通办服务。实现社保卡在两地人社业务领域应用,并支持图书馆借阅等跨部门应用。

人力资源服务资质“两地认”和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协同认”。即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许可备案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互认,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互认机制。川渝职称、职业资格互查互认。
博士后服务“全共享”。开辟川渝博士后服务通道,为两地设站单位搭建沟通桥梁、提供政策咨询等服务,为两地设站单位招收博士后进站提供精准指引。联合举办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两地博士后青年人才交流联谊。
人才流动公共服务“两地通”。实现人才跨区域流动就业信息、政策咨询、档案存放地查询、依据档案开具证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接收与转递等业务异地通办。
劳动权益救济“协同办”。即川渝两籍劳动者在两地行政区域内劳动权益受到侵害的,在法定期限内,可以持相关证据材料,就近到县级以上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进行异地投诉。异地登记后,由登记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将投诉信息直接移送给有管辖权的对方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处理,并反馈劳动者。

“川渝人社合作不断走深走细,成果成效日益彰显,实现了两地人社事业同步向前发展,有力助推了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胡斌在会上表示,将把重庆、成都两地人社事业的创新发展放到国家战略全局和区域发展大局中去观照、审视,聚焦“一极两中心两地”的目标定位,充分发挥极核作用,以“双核”引领辐射带动两地人社工作的深度合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