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自贡贡井:打造群众“连心桥” 协商建言出实招
2021年08月30日 19:0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30日电 (刘刚 王垚秋)“新时代新使命,政协搭台到基层,大家有事来协商;协商关键要谨记,村民群众来提议,贴近生活重实际……”8月30日,自贡市贡井区政协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贡井区政协不断放大“有事来协商”工作面,通过搭建“协商在基层”平台、畅通“参政在一线”渠道、打造“委员在身边”模式三大主题,有效搭建适合基层社会治理特点的协商新载体,持续在做深做实做优上下功夫,推动问题在协商中解决、矛盾在协商中化解、民心在协商中凝聚,力争走出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的“贡井路径”。

  搭台上水平,延伸“协商”触角

  为有效破解“政协协商缺地气,基层协商缺经验”的问题,近年来,贡井区政协坚持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在探索政协协商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有效形式上下功夫,着力构建“2+4+6+N”协商体系:即每年召开2次议政性常委会、4次以上专题协商会、6次由主席会成员主持召开的界别委员协商座谈会,并通过“有事来协商”平台开展N次结合镇(街)及村(社区)实际,突出界别特色、村(社区)群众有序参与的小微协商—“民情恳谈会”,不断扩大协商覆盖面,增加协商密度,努力推动协商民主多层制度化发展。

  “一个地方协商事越多,共识越大,合力越强,人心也越齐。”据贡井区成佳镇党委书记刘行军介绍,自从贡井区政协搭架起“有事来协商”这座“连心桥”后,辖区内普通群众从基层走向台前,逐渐实现了共商、共治、共享的常态融合。

  据了解,政协成佳片区工委天府社区工作联系点,作为贡井区第一批搭建好“有事来协商”平台的社区,本着“有组织、有平台、有协商、有机制、有成效”的规范要求,采取“专题协商+小微协商”的模式,明确了“123”协商任务。截至目前,共组织召开基层治理专题协商会议4次,形成了协商意见14条。

  “有用得很!我们年初反映的问题,很快就解决了。”近日,成佳镇天府社区居民廖女士指着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标准化公共停车场高兴地说。

  据悉,找准党政所需、群众所盼、政协所能的结合点,紧扣大局、注重民生,做到协商过程让群众参与、成效让群众评判、成果让群众共享,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协商议事的主动性,有力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才形成了如今贡井区“有事来商量,大家来建言”的浓厚民主氛围。

  说话有地方,释放“协商”活力

  为打造五宝社区垃圾分类收集示范点,近日,贡井区五宝镇五宝社区召开了“打造五宝社区垃圾分类收集示范点”专题协商会,采取“面对面”协商的方式,靶向问诊,力求实效。会前,委员们还实地走访察看了五宝社区垃圾点位现状,就五宝场镇垃圾的分类、收集、转运情况现状以及如何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建言献策。

“有事来协商”现场会(贡井融媒 供图)
“有事来协商”现场会(贡井融媒 供图)

  “改善人居环境,关键是要不断完善长效机制。”在专题协商会上,贡井区政协委员刘秀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要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当天,贡井区政协委员胡德模的建议,立即得到村民代表们的一致赞同。

  据贡井区政协副主席杨会宇介绍,贡井区政协始终聚焦协商主责主业履职,着力打造多方参与的协商议事格局,推动协商纵向发力向一线拓展、横向发力向多领域覆盖,切实打通党委政府和政协联系服务群众的“连心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据介绍,为推动协商议政活动制度化、规范化进行,贡井区把政协协商纳入区委重点工作进行研究部署,由区委办牵头,会同政府、政协制定年度协商计划,明确年度协商议题、参加人员、办理程序,有效保障了政协协商活动的开展。为推动成果转化,还出台了《贡井区政协履职成果办理反馈办法》,有效健全“政协呈送、党委政府交办督办、承办部门办理反馈”的成果转化机制。在议题的产生和协商人员的参与方面,明确了群众代表参与方式,有效形成了政协委员参与基层协商、基层群众参与政协协商的“双向参与”的机制。

座谈会现场(贡井融媒 供图)
座谈会现场(贡井融媒 供图)

  截至目前,贡井区政协已搭建“有事来协商”平台20个,组织小微协商44次,提出108条意见建议,参与委员300余人(次),推动解决涉及基层治理、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问题40个,实现10个乡镇(街道)“全覆盖”。

  贡井区政协主席罗洪艳表示,下一步,贡井区政协将继续深入打造“有事来协商”的工作品牌,规范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协商平台建设,注重从“协商了什么”向“协商得怎样”转变、从“协商过了”向“协商成了”转变,真正让“有事来协商”平台从“建起来”到“用起来”再到“活起来”。(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