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四川人社“十四五”怎么干 以下变化带你看
2021年08月31日 16:0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31日电 (唐倩 潘阳薇)31日,四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历时2年形成的《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正式发布,规划对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优化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加强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谐稳定劳动关系、提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质效等六方面做出全面部署。

扫码了解四川人社“十四五”规划政策。

  据了解,该规划充分吸纳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和基层经验,在上述6大目标的基础上,从支撑目标实现、突出人社事业发展重点出发,提出了就业、社会保障、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人事、劳动关系、公共服务共6类27项指标,比“十三五”规划增加了14项指标。

  未来五年,四川人社至少将发生六大变化。

  【变化一】

  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

  未来五年,四川就业容量不断扩大,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就业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劳动者技能素质不断提升,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稳定。

  四川人社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突出强化公平就业环境营造、分级分类公共就业服务、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创业服务品牌打造、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设等内容。

  【变化二】

  社会保障:补充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未来五年,法定人员应保尽保,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纳入全国统筹,失业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工伤保险省级统筹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基金安全平稳运行。

  四川人社在工伤保险参保扩面及康复机构建设、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省级统筹、社保公共服务效能提升以及经办风险防控等方面有所创新突破,如将“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从业人员及顶岗实习生等纳入工伤保险参保范围”“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省级管理”。

  【变化三】

  人力资源:建设高标准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未来五年,四川人社围绕贯彻落实构建“4+6”现代服务业体系,确定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强主体、建园区、创品牌、优业态、聚人才”15字方针,提出“优化发展布局、强化产业协同、提升发展能级、营造良好环境”4项任务,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建成一批人力资源产业园、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服务品牌,构建形成“一核两翼”人力资源发展格局,全省人力资源服务业总营收达到2500亿元。

  【变化四】

  人才创新:不断加强建设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未来五年,将进一步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基本建立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进一步迸发创新创造活力,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整体提升。

  四川人社突出强化创新领军人才培养引进、青年创新人才培养、民办培训学校高质量建设、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建设、人才流动市场化补偿机制建设等,如“推进职业培训产教融合发展”“推进省级职业技能竞赛研究中心和竞赛联盟建设,加强国际国内优质企业(机构)战略合作”。

  【变化五】

  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治理能力明显提高

  未来五年,将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体制机制,进一步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根治欠薪成果更加巩固,劳动关系治理能力明显提高,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

  四川人社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合作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变化六】

  公共服务:能力和质量再上新台阶

  未来五年,四川人社公共服务制度和标准体系全面建立,智慧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卡应用广泛普及,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显著增强。四川人社创新健全企业职工自主自治自为的协商协调机制、劳动争议仲裁预警机制建设、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

  除此之外,四川人社贯彻落实把农民工作为战略性资源、把农民工工作作为战略性工程来抓,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加强农民工人才培养、加强农民工服务平台建设、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优化农民工公共服务、巩固人社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农民工优势资源。

  更多变化,扫描文中二维码即可了解。(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