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7日电(伍排勇 孟正凯)“筑牢汶川蓝、增添生态绿、护好一江水”,近年来,汶川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一江四区”为重点,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干旱河谷生态治理、大规模“绿化全川”、地质灾害防治等重点生态工程,不断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全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得到修复,生态红利不断释放。

“这片区域是2015年下达干旱半干旱河谷植树造林项目,2016年正式实施。目前,这片区域树木长势良好,已经达到封山育林水平。”在绵虒镇干旱、半干旱河谷植树造林现场,汶川县林业和草原局科技产业股副股长阳华介绍道。该项目当年共实施了1000余亩,经过5年的精心管护,辐射松、岷江柏、侧柏等树木已经陆续成林,成活率达到85%,保存率也在80%以上。
走进林间,一棵棵苍翠的树木长势喜人,树下长满低矮灌木。沿着已经荒芜的林间小道一路前行,杂草丛生、蚊蝇铺面而来。阳华说,这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效果。“我们也很难想象,在干旱河谷缺水少土的环境,能够成活这么多树木。”
“5·12”汶川特大地震让全县的生态资源和产业发展遭受了重创。为此,汶川县谋定了“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的总体发展思路。近年来,为持续改善岷江干旱河谷脆弱的生态环境,汶川县通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建设等项目,全力推进岷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目前,全县林地面积达到了273.16万亩,较上期(林业二调)增加7.74%,全县活立木蓄积1802.44万平方米,较上期(林业二调)增长61.71%,全县森林覆盖率56.85%,较上期增加18.75%,草原综合覆盖率达到了85.8%。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为修复生态系统,汶川县完成了宜林林地及不适宜耕作土地人工造林7.78万亩;完成封育管护14.37万亩;完成中幼龄林抚育6.88万亩;完成低效林改造2.5万亩;完成草原生态保护修复人工种草15.1万亩。

“这一片竹子栽种了10多年,已经发展有4亩左右,我们这些年都没有掰过竹笋,让它自然发展。”在漩口镇安子坪村73岁的村民陈其贵,每天都会到自家的竹林里溜达几圈,看着当年栽种下的5株竹子,如今已经发展到了4亩多的竹林,老人特别有成就感。在三年前,汶川县委、县政府倡导当地村民发展方竹种植,陈其贵又栽种了1亩方竹,如今他家的方竹林也发展到了3亩。“我们栽竹子就是要保护森林,绿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老人表示,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今后每亩竹林每年能产生1000元的经济效益。
“我们村根据现有的山地资源,大力种植方竹以及本土兰竹、金竹等,全村竹子栽种面积达到了1000余亩。”安子坪村四组小组长姚熊说,在脱贫攻坚以来,安子坪村结合当地优势,大力发展竹产业,不仅让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也为村里下一步发展康养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老百姓将依托“绿水青山”实现“金山银山”的目标。
据了解,目前,全县共完成产业竹林栽植3.1万亩,其中成片栽植2.61万亩,通道绿化栽植0.02万亩,农户自行栽植0.47万亩。

在推进植树造林和林业产业发展的同时,汶川因地制宜,结合全县气候特征对全县农业产业进行差异化布局。逐步形成了县域南部笋用竹、中药材、茶叶等“六个一万亩”产业格局,县域北部建成6.8万亩以甜樱桃、脆李子、香杏子“汶川三宝”为主的标准化生产基地。2020年,水果总产量达9万余吨,实现收益9亿多元。以前荒芜的小山坡逐步变成村民致富增收的“花果山”。
优质的人居环境是汶川生态服务价值的集中体现。近年来,汶川县全面实施城乡“四化”工程,持续推进“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全面启动“全域无垃圾攻坚行动”,彻底解决城乡地区、公路沿线、村组社区环境卫生脏乱差等突出问题。采取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安全防范手段,全方位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持续加快地灾拦挡坝清淤、地灾治理工程修复加固、排危除险和自动化监测项目建设。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收获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
汶川县还加快推进88公里绿道规划、建设项目,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推行“一河一策”“逐条逐段”保护方案,岷江流域出境段面水质达Ⅱ类标准,水质达标率100%。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以上。
守护好群众耐以生存的良好家园,汶川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笃定而行,持续加码。如今,站在生态发展新的起点上,汶川各族群众将用自己的汗水,继续共同描绘“净土阿坝、康养汶川”美丽生态画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