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攀枝花携超千亿元项目亮相西博会
2021年09月15日 20:1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15日电   (安源   曹惠君)15日,以“奋力推动‘三个圈层’联动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为主题的攀枝花特色产业推介会在成都举行,推出投资总额超1000亿元的86个合作项目,新材料、新能源和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两新”“两现代”特色产业成为吸引投资新热点,7个项目现场签约。本届西博会期间,攀枝花确定签约项目达52个。

推介会现场。攀枝花市宣传部供图
推介会现场。攀枝花市宣传部供图

  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炜出席推介会,攀枝花市委书记张正红致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江海主持推介会,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少民作攀枝花特色产业推介。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自然资源和规划厅、文广旅厅、卫生健康委、住房城乡建设厅、农业农村厅、经济合作局相关负责人,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安宁铁钛股份有限公司、华能四川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等100多家知名企业、商协会、科研院所代表150余人出席推介会。

  钒钛高新区高端钛及钛合金用海绵钛、东区炳四区商业综合体、仁和区川滇渝智能科技电商物流园等7个项目在推介会上集中签约,涉及钒钛新材料、电子信息、康养文旅、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商业综合体等多个领域。

  推介攀枝花

  市委书记用“3好”“6请”

  推介会上,张正红用3个“好”介绍攀枝花——

  阳光之城、康养胜地,这里风景独好。攀枝花处处是风景,冬季温暖、夏季凉爽,森林覆盖率达62%,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长期稳定在95%以上,既不会醉氧也不会缺氧,特别适宜生活居住。近年来发挥独特的阳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康养旅游度假产业,成功进入全国呼吸环境十佳城市、中国康养20强市、中国城市宜居竞争力排行榜50强等,成为首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

 大美枝花市。攀枝花市宣传部供图
大美攀枝花。攀枝花市宣传部供图

  工业之城、钒钛之都,这里发展甚好。攀枝花创造了工业奇迹,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基础,正加快向新型材料工业城市转型,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同时,新能源储能等新材料产业跻身全国前列,成为国家“西电东输”重要能源基地、全国新能源示范创建城市和全省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正抢抓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机遇,探索发展多元绿色制氢、储氢、运氢及钒钛储氢材料等产业,构建氢能全产业链,打造中国绿氢之都。

  筑梦之城、区域中心,这里必将更好。全市正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重塑经济地理空间,奋力推动攀枝花市域、川西南滇西北区域、国内国际“三个圈层”联动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随着成昆铁路复线和宜攀、丽攀高速公路等建成通车,攀枝花与成渝、滇中、黔中等地的时空距离将极大缩短,成为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的新洼地。

  “如果你有志于发展先进钢铁材料产业,请来攀枝花;如果你有意开创先进钒钛材料的产业蓝海,请来攀枝花;如果你期望在清洁能源领域大显伸手,请来攀枝花;如果你倾心高端精品特色农业,请来攀枝花;如果你钟情于康养旅游度假产业,请来攀枝花;如果你只想旅游度假、康养晒太阳、吃水果,也请来攀枝花。”张正红向国内外投资者和游客发出“6个邀请”。

  “两新”“两现代”

  定位攀枝花产业发展新坐标

  攀枝花在本届西博会上重点推介的新材料、新能源和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两新”“两现代”产业备受关注。

  新材料方面,攀枝花以不足全国0.6%的钢铁产量,提供了国内50%以上钒原料和80%以上钛原料,构建起了全球规模最大、产品种类最多、产业链最完整的全流程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体系,同时拥有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三的晶质石墨资源,先进钒钛材料、先进钢铁材料和先进石墨材料成为发展重点。

 大美枝花市。攀枝花市宣传部供图
大美攀枝花。攀枝花市宣传部供图

  新能源方面,攀枝花具备发展锂电池、钒电池、氢能和风光水储一体化等新能源产业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能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地处国家“十四五”规划布局建设的金沙江上游、雅砻江流域、金沙江下游三大“风光水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的中心地带,正在加速开发锂电池、钒电池、氢能和风光水储一体化产业。

  现代农业方面,攀枝花芒果、枇杷、石榴、桑葚、樱桃、早春蔬菜等特色农产品乘蓉欧班列远销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正统筹推进“一品牌两中心”建设,擦亮做响“攀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加快打造农产品加工中心和农产品物流中心。

  现代服务业方面,攀枝花拥有特别适宜人类休养生息的海拔高度、温度和湿度,是养身、养心、养智和避寒、避暑、避霾的理想胜地,阳光康养产业、商贸物流产业快速崛起,正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加速打造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和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