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壤塘县产业迎来跨越式发展
2022年05月27日 16:2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27日电“2021年,蔬菜基地总收入是146000元……”日前,四川省阿坝州壤塘县中壤塘镇布康木达村村民聚集在村活动室进行集中分红。工作组通报本年度集体经济收入情况后,活动室里传出阵阵掌声。

  近年来,壤塘县坚持“多条腿走路”的产业发展思路。一方面,利用优势资源在文化上下足功夫,探索出一条文化强县的新路径;另一方面,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发展生态农牧业,种植高原蔬菜,建立联户牧场,初步形成有条件乡镇“一乡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

高山推广种植的青稞地。 作者 壤塘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高山推广种植的青稞地。 作者 壤塘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非遗创新发展“文”步前进

  “这个订单来自武汉,他们需要30件石刻作品,总费用是6万元。”在壤塘县宗科乡拉花创新工作室里,负责人拉花与他的两名徒弟耿青和仁青扎巴正在赶制一批石刻作品。

  近年来,为将富集的非遗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现实资本,壤塘县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建立非遗传习所46个,涉及唐卡、藏戏、石刻等不同技艺领域,3000余名青年从事非遗生产性保护和活态化传承,困难群众人均年增收超过4000元,开辟了农牧民群众不离乡、不离村、不离土、不离牧的技能增收新途径。

  耿青就是其中之一。“一年大概能挣到十几万元,还不用在外风吹雨淋。”耿青说道。耿青是地地道道的“放牛娃”,听说拉花要收徒,果断放弃了“一眼望到头”的日子,成为拉花的大徒弟。

  据了解,壤塘县拉花石刻合作社有100余名成员,2020年人均增收10万余元。

  五年来,壤塘县以文兴业的成效愈发显著,“文化+旅游”打通文旅融合经脉,壤巴拉文化旅游景区等一批旅游目的地全新亮相;“文化+科技”突破次元壁,《喜一》《格萨尔王》等动漫散发着非遗魅力;“文化+美妆”创新产业模式,阿如藏、藏药浴等品牌为非遗传播注入新兴的产业力量……

尕多乡热不卡生态效益农业示范园。 作者 壤塘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尕多乡热不卡生态效益农业示范园。 作者 壤塘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产业结构调整“农”墨重彩

  “种一坡、拉一车、收一簸箕、煮一锅是过去的真实写照。”50多岁的色肆姐一辈子生活在尕多乡瑟谷村,亲眼见证了壤塘县农业发展的点滴。“以前一到春天,我们就要到离家几十公里的山上挖药、放牧,现在蔬菜基地建到了村里,我们也过上了‘朝九晚五’的生活。”色肆姐说起如今的美好生活,幸福感油然而生。

  壤塘县属半农半牧区,群众普遍以青稞、马铃薯为主食。长期以来,当地群众面临吃菜难、吃菜贵困难,偏远牧区甚至无菜可吃。对此,壤塘县依托浙江东西部协作和省内对口帮扶力量,引进龙头企业,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2020年,壤塘县营顶山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在瑟谷村流转土地1105亩,建起了“千亩蔬菜基地”。

  现在,村民们除了流转土地每亩每年有450元的租金外,还能在基地务工挣钱。

  从“望天田”到“蔬菜基地”,瑟谷村是壤塘县农业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五年来,壤塘县以“政府主导、部门承担、示范引导、突出品牌、逐步扩大规模”方式,在“菜、菌、粮、药、畜”上下功夫,培育蔬菜基地和种植大户11个,农牧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到基地务工,每亩地年收入达500元以上;建起3000余亩高原双低油菜产业园区、3300余亩壤巴拉高原生态蔬菜产业园区和百亩壤巴拉林下经济产业园区。

  同时,由壤塘县高原双低油菜产业园生产的油菜籽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

农贸市场。壤塘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农贸市场。壤塘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破除陈规陋“畜”势待发

  “今年,我已经卖了10头牛,挣了5万余元。”2021年10月27日,壤塘县上壤塘乡查卡村村民拖墨正在乡政府办理登记手续。

  近年来,壤塘县为破解畜牧产业发展难问题,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出台激励机制。2014年,在上壤塘乡康垄村建立合作社,从养殖到销售,建立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把牛奶卖到了县城、都江堰等地,让群众畜产品收入翻了两倍。当年,该村通过养殖牦牛户均增收10万余。

  看着康垄村村民养牛过上了“牛日子”,附近各乡也萌生了发展养殖业的念头。壤塘县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出台《壤巴拉牦牛产业园区规划》《牦牛标准化养殖方案》,把康垄村“党建引领、合作社牵头、致富能手承办”的模式向全县推广。

壤塘电商中心。 作者 壤塘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壤塘电商中心。 作者 壤塘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如今,壤塘县初步形成了以南木达片区为核心养殖牦牛等大牲畜,以杜柯片区为核心养殖中蜂、跑山鸡、藏香猪等特色畜牧业养殖格局。

  一头头牦牛出栏、一车车高原蔬菜出售、一亩亩双低油菜喜迎丰收……五年来,壤塘县农业、畜牧、文化各项产业齐头并进,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壤塘大地铺展开来。(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