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10日电 (严宏)6月11日是我国第六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10日上午,来自成都都江堰市玉堂小学的20多名学生,在都江堰市青城赵公民俗文化学会部分专家和部分省市“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习颂唱赵公山“喊山谣”。
活动现场形式多样,精彩纷呈,气氛十分热烈。都江堰市青城赵公民俗文化学会顾问、民俗文化专家蒋纯勇专门为玉堂小学师生编排了特色文化项目“财神擂鼓”,赵公山“龙形养生功”总教练也专门编排了一套适合小学生习练的非遗文化武术项目。
据了解,本次活动由都江堰市青城赵公民俗文化学会发起。该学会是都江堰本土专业从事赵公山、青城山民俗文化和“非遗”文化发掘保护的机构,近年来已经挖掘并申报成功“接盘长”“春节迎财神民俗”“喊山谣”等三个非遗项目,下一步即将申报“龙形养生功”和“九大碗”两个非遗项目。
“我们学会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发掘和保护‘非遗’文化,并且通过文化交流活动,让都江堰的民间文化不仅在本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还要代表都江堰、代表成都走向世界。目前我们已经组织了多场两岸三地和东南亚的文化交流活动,下一步还将会组织更多。”新当选的都江堰市青城赵公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万琪表示。

玉堂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爱菊认为,非遗文化本身就源自民间,所以必须要解决传承的问题。而这次由玉堂小学与青城赵公民俗文化学会联合发起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只是一个开始。今后还将组织“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景区”等多种形式的传播和传承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让文化产生商业价值,才能够传承更久、传播更远”。
都江堰市文体旅局副局长任宏波介绍,目前都江堰市的“非遗项目”发掘工作,主要集中在赵公山片区。而赵公山片区已经申报成功的洞经古乐、望娘滩、乌木城、皮影、剪纸等非遗项目,已经在都江堰市的组织下成立“非遗联盟”,这将形成合力,共同为推广都江堰市的民间文化聚力前行。
作为世界“三遗之城”,都江堰市的“非遗文化”具有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扎实、影响广泛和项目众多等特点。散落在青城山、赵公山的民间“非遗”项目近年来得到很好的发掘和整理,并正在通过“非遗项目”申报、“非遗进学校”“非遗进社区”等形式,进行保护和传承。
当天,来自都江堰市青城山、赵公山片区的5个已经申报成功和2个正在申报的“非遗项目”传承人,与都江堰市社科联、教育局、文体旅游局、玉堂街道办事处的相关负责人共聚一堂,就如何形成政府与民间力量相结合,更好地开展发掘、整理、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