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致敬中国乡村振兴的先行者:《晏阳初》读书分享会走进中铁文旅
2022年07月01日 19:49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日电 (游劲松 龚友国)近日,著名作家苗勇在中铁黑龙滩国际旅游度假区,分享了著作《晏阳初》的创作体验和晏阳初的生平故事。这次读书分享会由中铁文旅川投公司发起和组织,希望广大青年职工能够从晏阳初的事迹中,建立爱国爱民情怀,了解先辈乡村振兴的努力、开启奋斗人生。

  苗勇的精彩分享引发广大干部职工的热议,中铁川投公司第三党支部书记苏娜感慨地表示:“通过这次分享会,了解到晏阳初是如何将其一生无私奉献于中国和世界劳苦大众。作为新时代党员,我们应从晏阳初传奇人生中汲取甘于奉献、敢为人先、坚韧不拔的精神,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铁八局青年员工陈涛说:“通过此次分享会,我仿佛经历了晏阳初的一生:身怀救世之志,跨过崇山峻岭,求学异国,学成归来,报效祖国。作为当代青年当继承和发扬先辈遗志,艰苦奋斗、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分享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分享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怀着尊重和感动 还原晏阳初伟大的一生

  苗勇年少时,因一个偶然的机会,知道了晏阳初,让他感兴趣的是,这样一个和爱因斯坦共同入选“现代对世界具有革命性贡献十大伟人”的人物,就是他的同乡人,距离他的老家不到三十公里。

  从那时候开始,苗勇开始留意和晏阳初有关的史料,但是他也很快发现,知道晏阳初的人很少,曹峻冰曾说:“国人不识晏阳初,川人不识晏阳初”,苗勇想:终有一天,我要写一写晏阳初,让人们知道他。

  然而,这个创作过程却异常艰辛。不仅要面对浩如烟海的大量史料,尊重事实、回归历史,还要掌握更多第一手鲜活的资料,除此之外,还要全面了解当时的农村情况、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20世纪末期,苗勇就开始搜寻与晏阳初相关的书籍、史料;十年创作期间,他先后走访了河北定县、上海、湖南、重庆等70多个地方和单位,采访了晏阳初的亲戚和朋友,收集了详尽的第一手资料。2005年,苗勇不得已因工作原因中断了创作,那时的苗勇因为与家乡有了距离,对晏阳初的桑梓情有了切身的体会,一旦条件具备,就更加投入进创作中。2007年初稿呈现,又是长达几年的精心打磨,才最终完成了这本近50万字的著作。

  随着创作过程中对晏阳初的了解的深入,苗勇也被晏阳初的人格魅力和奉献精神深深打动。“晏阳初是迄今唯一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聘为终身顾问的亚洲人,被国际社会尊崇为‘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的一生值得被更多人知道。”在读书分享会中,苗勇说。

  晏阳初幼年随父亲在塾馆读传统的儒家经典,他记住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青年时代的晏阳初来到美国,在耶鲁大学修政治经济学。毕业后赴法从戎,在军中为旅法华工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一生追求的事业:“不做官,也不发财,把我的终身献给劳苦的大众。劳苦大众所需要的,不是脑筋,而是机会,受教育的机会。他们不是不可教,而是无教。”晏阳初提出了“平民教育运动”。

  1929年,年富力强之年,晏阳初带着金发碧眼的妻子和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住进定县农村,开展定县试验,他和农民打成一片,认为要化农民,必须农民化。在他的召唤下,不少教授、艺术家、“海龟派”纷纷来到定县,因地制宜地进行教育,他们最终提高了农民自我教育的信心。

  晚年,晏阳初推广“定县经验”的足迹遍布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美国曾系统地学习和引进晏阳初的定县经验,较为有效地降低了文盲率,这揭开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验向世界反向传播的序幕。晏阳初也被公认为“国际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运动之父”。

  “晏阳初从1918年在一战战场的华工营,到1990年在美国纽约去世,70余年间,他只做了一件事,在世界范围内推动平民教育。晏阳初的人生志向,看似平凡实则伟大。”苗勇总结晏阳初的一生时说道。

分享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分享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对我们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苗勇认为,晏阳初让人类共同富裕的行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契合,乡村建设理念与乡村振兴战略高度契合,平民教育思想与当前的教育改革高度契合,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值得研究。

  晏阳初在他生前最后一次的公开演讲里表示:“愿我毕生的工作——乡村改造——成为我的遗产。”钱理群在《晏阳初》序言里写道,“这是一份十分丰富厚重的遗产。它具有极大的理论含量,而且这是真正从中国现代社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理论,是本土的又是现代的中国教育思想和乡村改造与建设思想,因此它也就能够超越其所产生的时代,而对中国现代教育与社会改造产生持续的影响。”

  苗勇表示,这也是他写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对晏阳初这位从他的家乡走出,为中国,为世界的平民做出杰出贡献的伟人,苗勇充满了敬重。他希望更多人看到这本书,有更多人知道晏阳初,了却他儿时的夙愿。(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