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泸州纳溪:院坝会里话党恩
2022年07月08日 19:1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8日电 (邹立杨 王超明 邱滟茹)“五里村近几年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宽敞的水泥路修到家门口,撂荒地得到复耕复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带领村民发展农业种植能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7月8日,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五里村党支部书记张元强在院坝会上仔细盘点着村里的点滴变化,言语之中满是自豪。

  7月8日,“迈步新征程谱写新篇章”学习宣传贯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纳溪区丰乐镇院坝会走进五里村,丰乐镇农技人员、村组干部、社员代表、部分粮食种植大户等50余人面对面、心贴心地围坐在一起,谈农业、聊变化、唠家常。院坝旁边,绿油油的水稻在一块块高标准农田茁壮成长,沉甸甸的谷穗迎风轻摆,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近年来,党中央出台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院坝会上,丰乐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雷贤芬深入浅出地解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鼓励广大种粮大户要以徐淙祥为榜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让“小田”变“大田”,确保粮食年年丰收,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以前我们这一片田地小块,种植全靠人工,开支很大。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整治之后,把以前小块零散的农田整合成了方便耕种的大片农田,农田旁就是机耕道,村民可以把三轮车、耕种机器直接开到农田边;每块农田均能用机器耕种,有水渠可以自流灌溉,不仅节约种植成本,粮食产量还有所提高,我的收入也随之增加。”谈起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以来自己的感受,丰乐镇五里村残疾村民易显云喜笑颜开,情不自禁地打开了话匣子。

院坝会现场。王超明 摄
院坝会现场。王超明 摄

  据悉,易显云今年58岁,家住丰乐镇五里村三组,一家6口人。年轻时,易显云因生病导致右脚残疾,但他身残志坚,不仅种植水稻33亩,还养殖了鸡鸭羊等家禽,女婿开挖掘机,农忙时帮忙从事农业生产,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后,不仅有效提高水资源和耕地利用率,改善农田生产环境,为农业增产增收打下良好基础……院坝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热火朝天地“拉家常”,大家纷纷表示,随着党的强农惠农政策越来越多,一定要铆足干劲、齐心协力,不仅自己要把粮食种好,还要带动周边群众主动参与到粮食种植中来,真正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努力把日子过得更红火、更富裕。

  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提升耕地地力、保障粮食安全。2021年,丰乐镇累计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种粮大户补贴等惠农补贴18191人次,补贴资金553万余元。2022年,丰乐镇粮食播种面积3万余亩,高粱种植面积约5000余亩,在五里村、皂角村、沙坪村实施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项目5600亩,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做到应保尽保,完成购机补贴办理4个批次(495台、368户)补贴资金23万元。

  夏粮稳产高产,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撑保障。近年来,纳溪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精心组织、科学规划、规范管理、狠抓落实,较好地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目前,全区共建成高标准农田39.21万亩,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为稳定粮食生产奠定坚实基础。(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