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泸州龙马潭:振兴乡村 “桃”醉酒城
2022年07月09日 15:2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9日电 (邹立杨 孔令赟)连日来,泸州市龙溪河旁的黄桃基地飘来阵阵果香,顺江村两委正带领着村民挎着果篮,紧锣密鼓的采摘着一个个垂涎欲滴的黄桃。另外一边,网上直播销售黄桃已经突破2万人在线抢购,仅仅半小时,上百盒黄桃已被抢购一空。

 第一书记赵习彬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带货。杨尚威 摄
第一书记赵习彬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带货。杨尚威 摄

  三年前,距离城区偏远、自然资源匮乏、产业发展不足、“集体经济薄弱后进村”是顺江村最扎眼的标签。如今,顺江村集体经济收入20多万元,带动就业200余人,黄金梨黄桃种植户户均增收超4000元,2021年被评为“泸州市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

  那么,党建的“新引擎”是怎样多向联动为顺江村集体经济蹚出新路子,为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的呢?

  党建引领,荒山变“金山”

  顺江村位于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龙溪河两岸,面积5.6平方公里,离云龙机场2公里,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差、无资金项目,村集体经济几乎为空壳,被考评为“集体经济薄弱后进村”。在国家大力促进乡村发展的战略下,顺江村看到了发展的机会,顺江村党总支书记杨忠琼说:“我们村有荒山荒坡3000多亩,大片的连片土地,离机场那么近,用来搞农业产业、乡村旅游再合适不过了。”

  说干就干,这支有闯劲、敢干敢拼的村两委年轻化队伍,风吹日晒、从早忙到晚,盘点全村可以发展产业的生产要素,土地、林地、池塘、固定资产....。.在经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市场调研、观摩学习、请教农技专家、开会论证,顺江村两委决定流转土地,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黄桃和黄金梨。

顾客在顺江村黄桃基地挑选采摘黄桃。杨尚威 摄
顾客在顺江村黄桃基地挑选采摘黄桃。杨尚威 摄

  于是,村两委带动群众扛起锄头开垦这片净空区下流转的100亩荒山,锄草、垒保坎、挖生产变道、植树苗.....边干边学,边干边摸索,没到夏天,个个皮肤都晒成了“健康色”。

  资源整合,“主流”引“支流”

  2019年初,村两委班子成员脸上写满愁容,有着说干就干的激情,满心憧憬着对乡村振兴图景的希冀,但也正如大多数乡村在发展中遇到的普适性困境一样,启动资金从哪里来?正当村两委一筹莫展之时,组织部门的100万中省财政集体经济扶持资金的到来如“久旱逢甘霖”,“但真正要摘掉‘集体经济薄弱后进村’的帽子,必须要实现顺江村的一盘子规划,发展要成体系,不能零星建设,不能光指着这100万资金过日子,更重要的是要用这100万撬动更多资金,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驻村第一书记赵习彬说道。

与本地银行合作进行黄桃直播宣传。 杨尚威 摄
与本地银行合作进行黄桃直播宣传。 杨尚威 摄

  顺江村党总支部积极发挥统筹牵头作用,集中打造优质特色水果产业,以此为基础,不断“往上跑”,一体化争取和实施涉农项目,发挥涉农专项资金的聚合效应和“酵母”效应,将分散的资金统筹整合起来“打包利用”。目前,已整合机场、交通运输、水务、农业农村、街道等企业和部门资金3000余万元。杨忠琼自豪的说:“如今家底子厚实了,我们也就敢做更大的梦了。”

  示范带动,贫困村变示范村

  有了产业,顺江村集体经济发展这两年开始走上了快车道。顺江村村民蔡正端笑着说:“我们都在顺江村生活几十年了,最近这两三年啊,变化真是大,不光是那些肉眼可见的项目在村里落地生根,我们的收入也实实在在的在增加。”2019年、2020年,顺江村的集体经济仅仅只有靠出租固定资产的3000元,2021年黄桃基地试挂果收入5万,2022年黄桃正式挂果,摘了近30000斤,售价均价8元一斤左右,最高卖到25元每斤,除去次果,预计毛收入20余万元,同比增长了4倍多。

  黄桃基地发展起来,群众看到了希望,就逐渐大胆地跟着村两委发展种植业。慢慢的,顺江村集体经济组织先后带动10余户种植大户、300余名群众种植黄桃200余亩,种植黄金梨、五星枇杷等水果1000余亩,栽种生态水稻、糯红高粱3000余亩。其中种植大户许多楷说:“种植黄桃每年可以卖20000多元,自己在家就把钱给赚了,还可以照顾家庭,再也不用东奔西跑的打工了。”现在,顺江村已从“穷”村蜕变成“有点小钱的村”,2021年还被评为“泸州市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

  如今,顺江村的乡村振兴蓝图正在一步步绘制,正在打造“1+4”产业发展新模式,即以顺江村集体经济为龙头、以红梁种植基地、黄桃种植基地、水稻种植基地、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四个农业产业基地为依托,形成联动农旅发展新格局,一幅宜居顺江、乡旅顺江的画卷正在绘就。(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