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成都启动全国首个综合性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监测预警平台建设
2022年08月10日 15:5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0日电 (记者 岳依桐)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文物安全保护能够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记者10日从成都市文物局获悉,成都已启动全国首个综合性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旨在对全市639处文保单位的安防、消防和防雷情况进行实时、远程和高效监管。

成都蒲江飞仙阁。(成都市文物局供图)
成都蒲江飞仙阁。(成都市文物局供图)

  据介绍,成都现有各级文保单位63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41处、省级文保单位109处、市级文保单位186处、区(县)级文保单位303处。该市文保单位的安全防护工作存在安全防护设施配置落后,人防力量不够,个别文保单位保护区划内违法违规事件时有发生,以及田野文物存在被盗掘盗窃风险等问题。该平台将充分利用“互联网+文物安全”,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监管效能,实现文物安全监管信息化、精准化。

  据了解,在该平台的框架下,成都将开发一套智慧安全监管云平台软件,把全市文物保护单位、安防设备及相关人员纳入平台统一管理;对成都639处文物保护单位前端的安防设备进行改造、新建,接入监管平台系统;建立文物安全数据中心,标准规范文物安全信息资源,对安全数据分析研判、预警;成都还将建立联动机制,建立文物保护单位的多级文物安全联动,多级安全监管。

  成都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市有四成以上的文保单位于偏远地区,点多面广,且周围人际少至,文物安全监管存在隐患漏洞。“例如边远地区石窟寺的保护,虽然网格化管理系统已经相对完善,但受限于人工巡查频次等原因,仍需通过科技赋能,实现对文保单位全天候的高效监测、保护乃至对隐患进行提前预警。”

成都新津观音寺。(成都市文物局供图)
成都新津观音寺。(成都市文物局供图)

  实际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物管理、保护进行赋能,已经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2020年,国家文物局就印发了《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建设指南(2020)》,鼓励先行先试,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快建设文物安全监管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该平台开创性地利用大数据分析、红外监控、安防传感设备等,对成都文物实现全方位无死角保护,掌握全市文物监控日常安全管理数据、文物保护单位的长波段SAR卫星监测数据及对比分析报告等。

  上述负责人介绍,构建文物安全大数据应用系统,能切实保障数据信息安全。通过加大数据共享联动分析,加强与成都市智慧治理中心的资源互通,并与公安、应急管理、消防救援等部门建立文物安全数据信息交流共享应用机制。“除了筑牢文物安全防线外,该平台也将助力国家文物大数据库的构建。”(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