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宜宾珙县:稻田里的“乡愁梦”
2022年08月17日 10:5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7日电(吴平华 刘必君 宋健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鸭’声一片”,近日,走进僰人故里珙县洛表镇,有的不仅是高悬于崖壁之上的僰人悬棺,在这片土地上,“稻鸭共生”的生态种养模式正焕发新的生机。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刚升起时,珙县展拓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磊就已经来看他的鸭子们了。站在在绿波荡漾的稻田边,看着小鸭们三五成群地游走于禾苗间,李磊的内心也彷佛蔓延出了一片稻谷,随风而起充满力量。

  30岁的李磊是洛表镇龙泉村人,也是村里人眼中不在城里挣“大钱”,偏要回农村的“异类”。李磊告诉记者,不到20岁就在外面漂泊的他,心中的乡愁总是挥之不去。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各项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他看到了回乡发展的美好前景,于是,思乡心切的李磊毅然决然的放弃在外苦心经营了8年、年收入二三十万元的餐饮店,踏上了回乡路。

  几经考察,李磊借力麻塘坝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以及特别适合种植水稻的土壤和气候,成立了珙县展拓种养专业合作社,带领大家走上“鸭稻共生”致富“稻”路。李磊说,鸭稻共生的好处很多。在水稻生长季,稻田滋生的飞虫,恰好为杂食性的鸭子提供了食物来源。除了吃虫,鸭子也能吃掉稻田中的杂草,它们在田间穿梭时,还相当于给稻田进行了一次中耕。同时,鸭粪还是上好的有机肥料,能使水稻长得更好,可谓一举两得。

  李磊谈到回乡创业的感受时说:“探索求知,在致富路上是非常必要的。”刚开始,李磊以为稻田养鸭很简单。后来才发现,鸭子多了,禾苗容易被踩死;鸭子少了,起不到消灭水稻害虫和提供粪肥的作用。为了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李磊自己不断试验,并积极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根据自己田里的实际情况,终于确定了一亩水稻放20只鸭子这个比较理想的饲养比例。如今,李磊承包的180亩稻田已陆续进入收割期,预计产粮12万斤,散养在稻田里的3000余只稻田鸭也相继销往北京、上海等地。

  稻鸭双丰收,李磊在实现自身梦想的同时,也带动了乡亲们就业致富。在珙县展拓种养专业合作社,红岩村村民周吉奎正兴致勃勃的给记者“算账”:我流转了3亩多土地,加上帮着栽秧、打谷等劳务费。我一年要挣一万多块钱。这对于我一个70多岁的人来说,真的是找了一个好‘工作’呀。”言谈间,满足的笑容始终挂在周吉奎脸上。李磊介绍,截至目前,珙县展拓种养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农户80多户,近200个人,每年产值约120万元左右。

  李磊说,他的“乡愁梦”远不止发展生态农业,是以“稻鸭共生”为基点,通过整合家乡独特的旅游资源,将古僰文化、农耕文化等元素融入乡村游,以农带旅,以旅促农,打造一个体验式的有机农场,倾心描绘发展的最大同心圆。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无论是从资金筹措、精细服务、技术护航等方面提供保障,还是完善人才服务乡村激励机制,一项项有力度有温度的吸才政策,让越来越多像李磊一样有着新思路、新活力的年轻人选择回到乡村,做一名新农人。他们就像一粒种子,为宁静的乡村种下发展的希望,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生机。(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