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7日电 (祝欢 徐艳梅)8月9日以来,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连续6天最高气温在40℃以上,最高气温不断被刷新;8月14日内江市东兴区、资中县、威远县、隆昌市最高气温分别为42.3℃、42.4℃、42.1℃、41.5℃,均突破1961年以来历史极值。

“全市148个监测站均出现了伏旱,44站达到特旱标准,另有19站出现第二段伏旱。”内江市气象信息中心主任张春辉表示,干旱与高温紧密相连,往往同时出现,相互依存。
“内江就在副热带高压的‘包围圈’中,晴热少雨是主要特点。”张春辉形象地说,今年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范围偏大、强度偏强。在它的控制下,内江市整体受下沉气流控制,天空晴朗少云。

高温极端异常,伏旱持续发展,给老百姓带来的最直接感受就是“热”,背后的危机则是水资源的短缺。“主要江河来水量持续偏少,水利工程蓄水保供压力较大。”内江市水利局局长、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郭英分析了当前抗旱严峻形势。
7月以来,内江市各江河来水量普遍偏枯,与多年同期相比,沱江干流减少6成,濛溪河、乌龙河、威远河、大清流河偏少7—9成。农村小水电大部分电站已停止发电,少数电站仅剩一台机组运行。
一边是河流水量的减少,一边是高温的无情炙烤。伏旱,让农作物直“喊渴”,部分地方出现人饮水困难现象。为确保饮水安全,7月以来,内江市通过增加加压设备、自来水管网延伸、抢通供水管网、打井、应急送水、周边调剂用水等方式,有效解决了21个乡镇50个村2048户5981人因旱饮水困难问题。
这两天,在资中县公民镇盘龙寺村,种粮大户、四川振乡兴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易小杰的1500亩水稻挺过了最关键的时期,结束了灌浆环节,等待收获期的来临。
易小杰看得见的收成,离不开当地政府的供水保障:小型水库新河堰已连续10多天为农田提供灌溉用水超14万立方米,在镇政府的协调下,村民的池塘也成为了易小杰取水的来源地之一。
为切实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内江多措并举,打出抗旱“组合拳”。8月14日18时,内江市防汛抗旱指挥将抗旱应急响应升级为三级抗旱应急响应。内江全市共投入抗旱资金1877万元,保障抗旱工作。
此外,内江市充分利用水利设施,采取水库联网供水、分时段供水等方式,累计放水3308.79万立方米;从沱江、大清流河、小青龙河、濛溪河、隆昌河等提灌抽水970.56万立方米,全力保障农灌用水。
截至目前,全市出动抗旱人员14万人次,调度抗旱机电井3050口、泵站305处、机动抗旱设备4195台、运水车辆520辆,完成浇灌面积14万亩次,全力以赴开展抗旱减灾保生产大会战,有效缓解旱情。
“下一步,我市将充分考虑极端状况下抗大旱的各项预案制定,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抓好蓄水保水供水等各项工作,组织发动全市上下打一场抗旱攻坚战,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郭英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