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成都金堂:稳住农业基本盘 为高质量发展添底气
2022年08月19日 14:0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9日电 (邹立杨)2022年,在全面统筹疫情防控和保障农业生产的环境下,成都市金堂县农业农村工作保持了平稳运行的发展势头,2022年上半年,全县农业增加值26.4亿元、增幅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10元、增幅6.9%,农业固定资产投资10.4亿元,超额完成市级“双过半”目标任务。

  近年来,金堂县锚定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总目标,坚持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打好“稳粮、强菌、优橘、绿橄、兴乡”五张牌,聚力打造全国丘区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典范。培育金堂羊肚菌、黑山羊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8个,金堂橄榄油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个,“田岭涧”等省市驰名商标18个。先后荣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等表彰227项,为全力冲刺百强县凝聚了坚实力量。

  以稳粮保供为主抓手,筑牢现代农业“压舱石”

  聚焦“扩播面”,严格耕地保护。严控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健全“党委主导、政府牵头、部门参与、镇村推进”工作机制,推动粮食播面“只增不减”,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4.43万亩,粮食种植面积75.52万亩,较去年增加1.23万亩、粮油面积居全市第二,推广玉豆带状复合种植5.1万亩、居全市第一。

  聚焦“增效能”,强化科技推广。加强与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川农大等10余家科研院所交流合作,组建“市+县+镇+村”四级技术专家团队,推动绿色防控覆盖率达72%、高全市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95%以上,全县良种覆盖率98%以上,入选第二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

  聚焦“全链条”,提升综合能力。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发展需求,实施“天府菜油”等项目20个,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4家、农民专合社示范社80家、家庭农场示范场169家(国家级5家),粮食生产托管、精深加工企业23家,农机植保等社会化服务组织208余家。

  以园区建设为主载体,夯实现代农业“顶梁柱”

  做强园区推动产业扬优成势。围绕全省“10+3”、全市“4+6”现代农业体系和全县“133”现代产业体系,聚力打造“50万亩粮经复合、20万亩柑橘及伏季水果、10万亩油橄榄、百亿级食用菌”的“5211”产业生态圈,建成省级园区2个、市级园区6个、县级园区18个,推动生猪出栏居全市第三、食用菌产量产值稳居全国区(市)县前三,油橄榄鲜果加工量居全省第一,柑橘荣获“中国脐橙之乡”“全国优质柑橘基地”等殊荣。

  区域合作联动产业集群发展。以成都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园等为载体,加强与重庆大足区、德阳中江县跨区共建“成渝食用菌科技合作师范基地”“金—中食用菌产业示范带”,签订《菌菇战略合作协议》,连续四届举办四川省食用菌博览会,持续扩大“朋友圈”、延长“产业链”。

  丰富场景驱动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园区景区化、文旅一体化”融合方向,构建“基地+景点+产业”发展模式,以农林园区为核心,高质量建成省级农业主题公园2个、康养基地5个、市级赏花基地2个,提升打造云漫半山、战马实战等新场景8个,策划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线路20条、年吸引游客30万人次以上,金堂休闲农业旅游线路成功入选全国精品秋季旅游线路。

  以改革创新为主引擎,激活现代农业“动力源”

  创新要素保障机制。按照“重盘活、增资产、强运营”思路,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185亩、闲置农房2.6万余平方米、闲置集体资产45处,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完善“人才回引、资金回流”工作机制,培育“全国农村创业创新第二批优秀带头人”120余人、创业创新及新型经营主体2200余家;探索构建农村创业创新“六个一”模式,成功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构建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定制、直供直销”等新型模式,与阿里巴巴合作建设阿里数字乡村金堂产地仓和农产品冷链物流交易中心,培育本土电商物流企业30余家,带动农民工从事“互联网+”产业5000余人。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联营、入股、出租”等模式,实施发展项目19个,吸引社会资本投入2216万元,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农民增收。

  金堂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农业经济指标是全县GDP指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保持农业经济平稳运行实则进一步展现了农业“压舱石”作用。近日,成都市率先在全省出台了“天府粮仓”建设的政策文件,金堂县将进一步打好“背靠大树”这张牌,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保障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全力做好农业农村工作,为争创百强县打下夯实基础。(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