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绵阳城市学院:弘扬传统文化 浓厚育人氛围
2022年08月25日 19:4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25日电 (张美艳)为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广大师生的文化素养,绵阳城市学院在开展四川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通过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多形式构筑文化育人平台,积极推进文化载体建设,构建成体系的特色校园文化,形成高起点、高品位、高水平的育人文化,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打造传统文化育人新阵地。

  体验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

  黄强是北川羌族草编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为了让师生们了解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学校组织师生到由黄强创建的企业实地参观和实践,体验草编的制作过程,领悟非遗项目的艺术价值。师生们参观后,纷纷邀请传承人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师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聆听非遗传承的故事。

同学们体验土陶制作。 绵阳城市学院供图
同学们体验土陶制作。 绵阳城市学院供图

  黄强为师生介绍了羌族草编的发展历史、演变以及现代羌族草编的发展,分享了自己建立羌族草编传承及生产基地、创办草编农民专业合作社、职业培训学校,组织培训上万名农村留守妇女和残疾人朋友学习草编技术、加工草编产品,并通过“非遗+旅游”组织家乡人民脱贫致富的故事。

  在讲授现场,黄强自豪地说:“我们带领羌族草编走遍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了外国友人的高度赞扬与敬佩,他们看着一根草、一根竹丝转瞬间就成了一件艺术品而感到不可思议。”

  在现场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参与,通过分发棕叶、采用大屏幕视频教学及几位传承人老师现场流动指导的方式,进行蚂蚱草编的编织,体会草编手工技艺带来的快乐与趣味。

  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学校结合文化育人体系构建,邀请“大师”走进校园,讲授传统文化精髓,感受传统文化底蕴,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成长之路,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综合发展,鼓励师生积极加入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中来。

绵阳市梨园会馆会长、川剧演员汪伟展示川剧变脸。 绵阳城市学院供图
绵阳市梨园会馆会长、川剧演员汪伟展示川剧变脸。 绵阳城市学院供图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艺评网合作艺术家、绵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辉,具有很深的中国画功底,尤其是他将宋人花鸟画的格物精神融入到当代工笔画的多元语境之中,用当代视角去理解古人工笔花鸟画中透露出的东方审美情怀。为陶冶师生情操,学校将王辉请到学校为师生做中国画讲座。讲座中,他围绕什么是中国画?如何看懂中国画?如何从中国画优秀作品中捕捉、感悟画家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绪等三个方面进行分享,并以大量的图像资料结合本人教学创作实践的心得,从传统中国画艺术的欣赏出发,对中国画独特的美学性格和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了精彩讲述,让在场师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体验了国画艺术所带来的乐趣。

  川剧是西南的大剧种,如何传承和发扬,绵阳市梨园会馆会长、川剧演员汪伟给大家上了生动一课。变脸作为川剧中的“绝活”,也是师生最想了解的内容,讲座上汪伟老师将川剧变脸的艺术形态、文化历史、川剧脸谱与服饰介绍,讲述川剧变脸里的著名人物及其影响,对脸谱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进行阐释,让师生感受到生旦净末丑、五彩画人生的深刻寓意,也让师生感受到小脸谱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随后,汪伟老师给师生们现场进行了一段变脸表演,精彩绝伦的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和喝彩,让师生们近距离感受到川剧所带来的魅力,享受了一场中国戏曲的视觉盛宴。

在传承人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体验草编编织。 绵阳城市学院供图
在传承人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体验草编编织。 绵阳城市学院供图

  领悟传统制作工艺的丰富内涵

  安州区县级传承人邓忠华,多年来一直从事土陶制作和产品的研究开发,为了让“花庙土陶”更加精湛,多年来邓忠华走遍大江南北,学习各地优秀的陶艺烧制技术,将这些技艺与“花庙陶艺”相融合,制作出更加符合现当代,而又保留传统文化气息的产品。

  如何让师生感受到传统制作工艺的精神实质和内涵,将这种工匠精神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为艺术类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该校艺术与设计学院充分发挥高校和地方企业密切联合的资源优势,并在当地建立起了校外实训基地,为进一步弘扬传统工艺搭建新的平台,给在校学生提供陶艺创作学习与实践的机会。

  为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土陶制作工艺的精神实质,学校组织学生前往企业开展传统土陶制作工艺体验实训课。传承人邓忠华亲自为学生授课,讲解了花庙土陶的起源、特点及制作技巧,并为大家进行了现场展示。在了解基础知识后,同学们家纷纷拿起陶泥,小心翼翼地捻按,一个个花瓶、瓷碗在泥板上跃然而现。

  整个实践过程不仅是对传统土陶制作技艺的学习继承,还是同学们想象力、创造力的集中体现,让每一位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有较大的提升,不仅领略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也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唤起了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为宣传非遗文化起到积极作用。(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