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绵阳游仙:提升完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2022年09月15日 16:5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15日电 (周钰)看护患病老人、照顾留守儿童、开展心理辅导……在绵阳市游仙区,社会工作者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他们用专业的服务帮助人们摆脱困境,用爱心驱除阴霾、温暖人心。

  近年来,游仙区立足基层需求,以解决思想问题为基础,以建立健全体系为抓手,以壮大人才队伍为支撑,将社会工作作为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方法,将社会组织作为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工具,大力推进社会组织孵化培育。截至目前,游仙区共孵化培育法人社会组织209家、社区社会组织152家,195人取得社工职业资格证,为加快推进全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大助力。

  砥砺深耕  努力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社会服务民生项目集中签约。 游仙区民政局供图
社会服务民生项目集中签约。 游仙区民政局供图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社区治理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为坚持落实基层党政主体责任,游仙区将社会组织培育工作纳入对区直部门和镇(街道)党建目标常态化考核,依据“一清单两数量”原则开展监管工作,从“政府购买服务目录清单、培育社会组织数量、政府购买服务数量”三方面开展考核。

  同时,出台《绵阳市游仙区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的实施意见》,以着眼地方实际、兜实民生保障、促进健康发展为原则,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导,在城市范围内重点培育生活性服务型社会组织,在农村范围内重点培育生产性服务型社会组织,大力孵化培育具有游仙特色的科技、慈善等社会组织。

  “我们依托社工站点开展常态化需求收集工作,形成‘需求清单’。”游仙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并协调财政部门常态化开展政府购买服务联席会议,对接“资源清单”,找准适合社会组织承接的重点,形成“项目清单”,将三张清单进行对接,找准发力点。

  倾力培育  精心构筑社工人才发展优势

社会工作服务站。 游仙区民政局供图
社会工作服务站。 游仙区民政局供图

  日前,游仙区举行首届“新学习•心分享”社工人才主题沙龙活动。活动围绕游仙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五社联动”模式、社工总站和社工站的使命等方面对游仙的社会组织工作者进行了授课。

  “希望通过举办社工沙龙活动,让全区社会工作者有一个沟通、交流、共同学习和提高的平台,希望借此机会为全区社工提供一个更好的成长空间,从而让我们的社会工作体系有更好的人才支撑。”游仙区民政局党组成员、区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副书记李彦彦说。

  为切实把社工人才培养运用责任压细压实,游仙区出台提升业务能力、落实薪酬待遇、建立表彰制度等政策,促进社工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推动各类资源向社工人才倾斜,切实打消社工人才“职业前景顾虑”。

  此外,每年组织村(社区)和社会组织工作者开展社工职业技能培训,邀请相关群体共同参与社工人才主题沙龙,促进社工人才交流,提高实务工作技能,并开展社工周主题宣传,结合重要节日,表彰优秀社会组织和个人。

  对于社会组织以及社工人才的培育,游仙区目标坚定——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化、职业化社工人才队伍。“力争到2023年,实现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持证率达45%,到2025年,全区培育300名以上持证社工。”游仙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坚定前行  汇聚社工力量真情服务群众

  前期,涪江街道社工站的工作人员通过多次走访,了解到患有先天肢体、语言二级残疾的66岁蜗居拾荒老人钟某某一家家境困难。在他不足50平方米的房子里,还住着一个残疾人哥哥和一个残疾人弟弟。相依为命的兄弟三人,除了低保之外,平时靠捡拾垃圾为生。

  通过多次沟通交流,涪江街道社工站详细了解到老人的基本情况及需求,决定通过“一对一”的个案帮扶。首先是改善他的居家环境,开展有针对性地心理调适计划,调整服务对象心理健康水平。其次通过医疗诊断、爱心送餐、爱心理发等养老服务,改善他的生活质量。最后通过鼓励老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让他在志愿者活动中重拾信心,从而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在此项目中,我们充分运用‘五社联动’机制,集社工、社区、社会慈善力量、社会志愿者、社会组织的强大合力来提供服务、解决问题,‘五社联动’机制也是我们开展工作的重要引领。”涪江街道社工站相关负责人表示。

  游仙的社工,正在以“助人自助”为宗旨,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和方法,为全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资源协调等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高起点筑牢基础,新起点再开新局。游仙社会工作之路,道阻且长,唯有紧跟时代、紧抓机遇、坚定前行,不断提升和完善游仙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方可让社会工作在城市治理、乡村振兴中持续发挥作用,努力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更大贡献。(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