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简阳市: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就医体验显著改善
2022年10月20日 13:3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20日电(吴平华 郑玥岚)十年来,简阳市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幅提升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医疗技术、医疗服务、人才建设、医疗保障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打通脱贫群众看病就医“最后一公里”

宽敞明亮的简阳市人民医院门诊大厅。简阳市人民医院 供图
宽敞明亮的简阳市人民医院门诊大厅。简阳市人民医院 供图

  “现在真的好方便,一大早,医院就派车来村里接我们,体检结束后还会把我们送回去。”云龙镇翻身村村民王永体正在简阳市中医医院体检中心排队进行体检,和他一起的还有翻身村26名村民,他们均享受简阳市中医医院提供的免费体检服务。

  “翻身村是我们医院对口帮扶的脱贫村,自2016年起,我们就坚持每年两次下乡义诊,针对村里的脱贫户,我们还提供每年免费健康体检的服务。”简阳市中医医院有关负责人说,在每个月开展的走访工作中,医生们会带一些常备药品免费提供给脱贫户,并仔细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有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医院也会积极协调,帮助他们到医院进行进一步诊疗。

  翻身村脱贫户彭某某患有慢性支气管炎,2019年12月在市中医医院住院14天,住院医疗费用总额14000余元,经医保报销后,自费金额仅为1300余元,自费金额控制在总额的10%以内,且在出院结算时就能直接报销,不用自己垫付。彭某某说:“现在是真正看得起病了!”

  近年来,简阳市全面提升贫困群众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实现了“无病可预防、治病少负担、大病有救助、生病不致贫”的工作目标,有效防止“病根”变“穷根”。

  让脱贫群众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还要防患于未然,让群众少得病。为此,简阳市创新工作方法,构建“2456”健康扶贫模式,实施脱贫患者“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就医制度,落实“十免四补助”医疗保障政策,让脱贫群众不再为看病犯愁。通过持续开展“五个一”健康帮扶工程,打通脱贫群众看病就医“最后一公里”。

  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加速推进 医疗资源稳步增长

简阳市中医医院为脱贫户提供免费体检。简阳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
简阳市中医医院为脱贫户提供免费体检。简阳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

  宽敞明亮的简阳市人民医院新门急诊医技大楼内,就诊秩序井然。对着智能导诊触摸屏一点,就能知道如何去到相应就诊的楼层和科室;全新的快速盒装自动发药机,大大缩短了以往排队拿药的时间。

  “简阳现在就医的环境和服务有了很大提升,减少了市民群众看病的焦虑感,希望有更多人享受到医疗升级的福利。”市民李先生这一次的就医体验感不一样。随着简阳市人民医院完善三甲功能项目的推进,将给广大市民带来更好的就医体验感和便利度。

  2016年,简阳市以简阳市人民医院和简阳市中医医院两所医院为龙头,建立了两支医疗联合体,100%覆盖全市47所基层医疗机构、732所村卫生室。明确县乡村医疗机构的功能、职责、任务,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疗质量不断提升。

  简阳市人民医院门急诊医技大楼、简阳市妇幼保健院妇幼保健楼、妇女儿童急救中心、简阳市疾控中心、28家卫生院基础设施提升改造等项目竣工,简阳市人民医院完善三甲功能、简阳市中医医院康复治疗中心、4家卫生院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加速推进,近年来,医疗资源稳步增长。

  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

  “平时挂一个他们的号都很难,在家门口同时找了三个华西医院的眼科专家咨询,把困惑了我好久的疑问都解决了,真是太幸运了。”简阳市民刘大爷高兴的说。

  在简阳市人民医院门诊6楼,一场由该院联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举办的眼科科普义诊活动正在火热进行,现场围满了前来听讲座和义诊咨询的群众。这是简阳市人民医院通过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的合作,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大医院大专家的门诊,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在简阳市中医医院,也柔性引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胰腺外科胡伟明教授、中医科朱林教授,聘请他们为简阳市中医医院普外科、脾胃病科指导专家,每周到简阳市中医医院开展教学查房、手术指导、学术讲座等工作,在实践中带动医院普外科、脾胃病科建设。

  近年来,简阳市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医院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专家定期来院查房、会诊、指导手术等。有力的推动了优质医疗资源及先进技术下沉,让广大患者少跑远路,减少花费,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