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资阳雁江:用活“青”字号品牌 推动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成势见效
2022年11月04日 20:09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4日电(吴平华)资阳市雁江区被确定为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全国试点单位后,通过“改革团的工作力量选用机制、改革组织设置和运行机制、改革团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机制、推动完善地方党的领导机制和支持保障”等10项改革举措,着力解决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薄弱等共性问题,进一步强化团组织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不断增强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拓宽“青年路”,完善团的组织设置机制,汇聚青年工作合力。配强团组织书记。坚持“选、育、管、用”全链条培养模式,选拔高校、社区、企业等各领域优秀青年人才进入团区委领导班子,按照1正7副(2名专职、2名挂职、4名兼职)选优配强团区委领导班子成员。全面推行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年轻成员任团(工)委书记、中层干部任专职团(工)委副书记、大学生任兼职团(工)委副书记的乡镇团委领导班子模式,配强基层青年“领头雁”。改革以来,全区村(社区)团组织书记平均年龄降至28.6岁,专科及以上学历占比提高到81.5%,共有24个优秀团员青年个人和集体获得全国全省表彰表扬,实现基层团干部年轻化、学历高、素质高。

  依托“属地+行业”管理模式,在区委增设团属事业单位,将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纳入团区委管理。在巩固传统领域基层组织设置基本盘的同时,推动团组织向新兴领域延伸,积极探索龙头带建、行业统建、产业联建、园区共建等建团路径,将团组织广泛建在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小区。改革以来,社会领域团组织建立完成年度目标的203.3%、实现团组织密度翻番。

  积极适应新时代青年生产生活空间变化特点,打破“单位建团”传统路径依赖,以地缘、业缘、趣缘、益缘为联系纽带,依托党群服务中心、青年企业等阵地建立团办青年社团22个、联系服务新青年435名,同时,建设青年创新创业协会、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协会等团属社会组织5个,构建起资源共享、阵地共用、工作联动新格局。创新推进城市小区团建,依托小区物业建立团组织72个、联系团员青年3000名,在雁江区疫情静态管控期间,先后动员团员青年参与疫情防控5000余人次,累计服务时长达4万小时,工作经验被《四川青年工作动态》专题刊发。

  突出“青年味”,改革团的运行机制,提升团员干部能力。科学优化管理体系。创新“西部计划志愿者、基层团组织书记、兼挂职团干部”三类团干部考评机制,采用“团内述职评+工作业绩评+群众民主评”的方式确定年度考核等次,考核结果向区委组织部和同级党组织反馈,并与党组织书记述职、评优评先和西部志愿者选派等挂钩。改革以来,区西部计划项目办工作考核排位从全省47名上升至21名、人员规模增长70%,4个基层团组织书记获评市级以上表彰,相关创新做法得到团中央基建部肯定。

  建全激励约束机制。印发《资阳市县级团委书记任期绩效和履职评价考核办法》《资阳市雁江区加强团组织干部队伍管理实施办法》《资阳市雁江区激励统选兼用基层团组织工作力量担当作为的实施办法》等制度文件,健全完善团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创新建立“人才三库”〔优秀团干部人才库、兼职团干部后备人才库、村(社区)优秀青年人才库〕,探索“专职团干引进来、优秀团干荐出去”模式,对表现优异的8名团干部向区委推荐重用、对成绩突出的28名团干部实施身份和岗位激励,全面激发团员青年干事创业活力。

  规范建立雁江区团代表联络站,创新“1+5”模式,以团代表联络站秘书处为中心,按照团代表工作领域成立医药卫生、现代农业、教育社科、青年志愿者服务、保护青少年权益等5个专项小组,推动54名团代表全覆盖联系所在领域团员。创新“1+1+10+N”联络机制〔即1名团代表(委员)联系1个基层团组织、发展培育1个青年组织、联系服务10名青年代表、认领若干个团建项目〕,联系基层团支部54个、青年团员540人,建立起“委员—代表—团员青年”的扁平化的联系沟通渠道。

  始终坚持以促进青年成长成才为核心的服务理念,与本地3所高校签订《校地共建战略性框架合作协议》,组织318名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开展实习,依托“大学生返家乡”“逐梦计划”等平台,发动1524名大学生在假期向家乡团组织报道,促进团员青年在实践实干中练本领、长本事。加强先进青年典型选树培育,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先后培育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四川省优秀志愿服务个人等先进典型132个,推出《我们都是追梦人》《青春正燃》等展示雁江青年风采的微视频在全网播放量突破100万人次,有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持续深化“青年之家”建设,整合党员活动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村(社区)服务阵地等现有设施,建立“青年之家”25个,实现全区镇(街)全覆盖,组织开展瑜伽、舞蹈、红酒品鉴等兴趣交友活动,分层分类建立网络社群53个,一批有温度、接地气、显特色、见实效的“青年之家”脱颖而出,推动服务实效进一步增强。(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