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广元剑阁乡村医生袁永平:守好村里的健康哨所
2022年11月23日 11:0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23日电 (朱斗峰 曹宇)在广元市剑阁县金仙镇玉台村,有一位远近皆知的乡村医生——袁永平,从八十年代末入行干起“赤脚医生”,从医三十多年间,以村民健康为己任,多年来一直奉献在卫生事业的岗位上,为病人排忧解难。

  在玉台村,有一座灰瓦白墙的房子,一眼看去并不起眼。但这里却是不少村民在生病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地方——玉台村村卫生室。

  相比于春夏,秋冬季节是卫生室较为忙碌的时候。在这约30平方米的地方,有的来问诊,有的来拿药,有的来免费测血压血糖,也有妇女来“吐槽”家中琐事,有老人来“倾倒”心中苦闷,尤其是留守的孤寡老人,除了测血压血糖,还想来说说话。

  这里像村里的一个健康哨所,也是驻守于此的乡村医生袁永平的“战场”。

  “我这个腰杆痛,找这个袁医生还是起点作用,现在腰杆也不痛了,我们玉台评价这个袁医生还是可以看病,人家态度啊啥子都可以。”玉台村村民杨雪兰说。

  袁永平自幼跟随父亲袁治民传承家学修习中医药,多年来袁永平潜心钻研医术,坚持不以医药赚钱,用平凡的农村生活,只为了守护当地千余户群众的健康身体。防疫大事袁永平从不含糊,群众的感冒发烧更是不犹豫,对于行动不便的群众,袁永平了解情况后总是一路奔赴过去,因为不会骑车,都是步行至各家各户。“每天早上从家里到村委会卫生室要步行近30分钟,这几年不管天晴下雨,泥泞路滑,我每天都会按时到岗。”

  九十年代,面对同龄人打工挣钱的热潮,他坚持选择了在留在家乡守护中医药,在村卫生室开展中医药诊治工作至今。抚养两个孩子主要依靠妻子的家庭养殖业支持,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曾有人问我这么没日没夜,也没得多少收入,这样你图个什么?我说,我什么也不图,就为了能对得起自己作为一名医生的良心,一名医生的职业道德。”袁永平说。

  村上老人李月华,年近八十岁,两年前因为意外摔伤腿,需要经常换药、打针,每次都得请袁永平医生出诊,两年来他就这样来回奔波不定期为老人看病诊治。

  “在这两年之中,非常感谢袁医生风里来、雨里去,平时间感冒啊、胃不舒服啊,都是他那儿拿药吃,他的医术还是非常高明的,我们非常感谢袁医生。”李月华媳妇说。

  结束完上午的诊治,袁永平回到村卫生室中便开启他简单的午餐。他不会做饭的现实很残酷,一个人在家这两年,他只会做稀饭,中午在卫生室用电饭煲煮白牛滚水的面条,连油都没煎过,隔几天才能吃一次肉,也是靠别人送一碗过来存起,热了再吃。

  袁永平说,多年来,身边不乏有同行朋友建议自己去城市另谋高就,这意味有更丰厚的工资、更好的工作环境。他坦言到自己有时也会有些羡慕和心动,但他觉得乡村更需要自己,他要一直在需要自己的地方去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去年以来,邻县出现几次疫情复返,每次都搞得这个边境村很紧张。每次蹲守卡点,镇上一安排下来,保准以他为先。做核酸检测,到中心医院开会,村民们经常说:这个村子里谁都可以少,就袁永平少不得。

  “袁永平是一名真正的赤脚医生,从医三十多年一直兢兢业业,他放弃了外出就业务工多挣钱的机会,留在了家乡,为家乡老百姓服务。在玉台村,他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不管是任何一家有什么困难,或许是年迈的老人,身体有什么问题,只要给他打电话,他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玉台村村党支部书记杨甫生说。(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