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新都区:坚持党建引领 创新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
2022年11月28日 19:0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28日电 (蒋小曦)近年来,成都市新都区应急管理局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做细防灾减灾工作,以防为主与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更加注重灾前预防、综合减灾和减轻灾害风险,创新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城市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的法治化、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基本实现,以坚实的组织基础为全方位提升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级水平提供了坚实保障。

  新都区以党建工作为引领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区政府成立了成都市新都区防灾减灾委员会,制定了防灾减灾委员会议事规则,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成都市新都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防灾减灾救灾治理体制。同时,将防灾减灾救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着眼提高城市减灾治理效能和风险防控水平,探索构建基层综合减灾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社区(村)综合减灾标准化工程。

  新都区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以区域化党建为引领,完善各类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明确区、镇(街道)两级应对自然灾害的事权划分,各镇(街道)、区级各部门根据《成都市新都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统一指挥应急处置工作。按照灾害应对事权划分,强化对重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统一协调的组织体系、科学系统的规划体系、全面细致的政策体系、务实高效的实施体系、完备严密的监管体系。

  新都区还注重与社区开展党建联建,同企业党支部共建共享开展项目合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组织发动干部、党员同志上街道、进小区、走企业参与防灾减灾教育宣传、避险自救技能培训、应急预案演练、应急救援等服务工作,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化防灾减灾救灾格局。坚持市场运作、自愿参保、保障民生的工作原则,建立政府领导、财政牵头、灾种管理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完善财政补贴、保费合理分担的要求,统筹考虑现实需要和长远规划,积极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强化保险等市场机制在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应对灾害的金融支持体系,逐步形成多层次风险分散机制,不断扩大保险覆盖面。

  新都区创新搭建了新都区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依托“智慧香城”城运平台,聚焦风险预警监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应急资源快速调配、危险化学品全链条监管、城乡火灾防控等难点问题,实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风险“能监测、会预警、快处置”。构建了公共安全、生产安全、城市生命线、自然灾害、应急响应五大板块子系统,运用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灾害链耦合分析等技术手段,提升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和监管水平,增强事故应急响应能力,防范化解城市各类风险隐患。

  近年来,新都区应急管理局积极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完成了9个镇(街道)、184个村(社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印发了《成都市新都区救灾物资储备“十四五”规划》,加强救灾物资储备,提高应对处置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水平;制定了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加强了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建立了跨区域自然灾害应急响应制度,加强与毗邻城市和区域间的交流,极大提高了减灾救灾能力。(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