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2022年四川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幕
2022年12月08日 19:2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8日电(吴平华)7日,2022年四川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总开幕式举行。据悉,此次活动由四川省教育厅主办,四川省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攀枝花市教育和体育局承办。

  总开幕式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举行,主会场设在攀枝花。四川省委教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副厅长崔昌宏,四川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玲,攀枝花市副市长许军峰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四川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会长姜树林、省教育厅校外教育监管处处长蔡存明、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沈鹏,攀枝花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福慧等领导参加会议。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开放大学及部分市州开放大学、四川省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等单位的领导及相关人员在主会场参会,各市(州)设分会场,高等院校、各市(州)教育行政部门、市(州)开放大学、成人教育学(协)会相关领导和人员在线参加会议。

  四川省委教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副厅长崔昌宏在讲话中指出,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是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作为四川省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特色品牌,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已经成为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和建设学习社会、学习型大国的重要内容。当前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已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要求不断增强,对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

活动现场。四川开放大学 供图
活动现场。四川开放大学 供图

  攀枝花市副市长许军峰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在三线建设中发展起来的一座工业城市,攀枝花高度重视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为宗旨,以学习型社会创建为抓手,积极探索“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建设模式,逐渐形成了“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氛围。未来,将继续汇聚各方力量,积极倡导“职继协同”“院校融入”,提高继续教育服务供给能力,逐步扩大学习资源供给,为人民群众参与学习提供条件和保障,主动服务全民学习,让终身学习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

  四川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玲,四川省教育厅校外教育监管处处长蔡存明等领导相继宣读了国家级“百姓学习之星”“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和省级“百姓学习之星”“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社区教育先进工作者”“社区教育最美志愿者”的表彰名单。2022年特别受百姓喜爱的国家级终身学习品牌项目——“青羊区‘熊猫课程’进社区”的主办单位通过视频进行经验交流;2022年省级“百姓学习之星”优秀代表范世媛进行现场发言。

  开幕式上,崔昌宏、王玲、许军峰、姜树林、沈鹏、李福慧等省、市领导共同宣布2022年四川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正式启动,线上线下欢聚一堂。开幕式结束后,与会领导和代表深入社区调研交流攀枝花市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取得的成果。在市老年大学,与会代表调研“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老年教育发展模式,在攀枝花市东区东华街道阳城社区,聆听了“一核多元,智慧社区+”创新基层治理的实践经验;在东华街道民建社区,现场交流学习“党建引领有力、基层治理有解、为民服务有为、成效群众有感”的社区治理成功做法。

  据悉,2022年四川省成功开展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活动,不仅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度和良好的群众口碑,也进一步提升了四川终身教育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成功组织“能者为师”推介活动。为多渠道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更好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四川省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精心组织遴选,向教育部报送了特色课程111门(占全国报送数量的九分之一)、77个典型案例(占全国报送数量的六分之一)。其中109门特色课程获得首批推介,获推介数量为全国第二;71个典型案例获得首批推介,获推介数量为全国第一。央视新闻、央视财经相继报道,“能者为师”走出天府,享誉神州,四川成功将这一始于成都的经验复制推广到全国,为拥有一技之长的人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大舞台。

  成功组织“智慧助老”推介活动。为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更好融入数字生活,四川省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向教育部分三批报送了“智慧助老”优质工作案例34个、优质教育培训项目25个及优质课程资源52门,最终有7个优质工作案例、16个优质教育培训项目及34门优质课程资源获得教育部推介,获推介总数量排名全国综合第二。

  成功举办全国老年教育微视频展播活动和全国社区教育主题漫画征集评选活动。其中四川报送的《余热守初心暮年绽芳华》作为全国仅有的三个作品之一被推荐到中央电视台,近期将在央视法制频道夕阳红栏目播出;四川省社区教育主题漫画入围作品数量排名全国第一。(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