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四川省政协委员黄莉:建议进一步深化南向开放合作 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2023年01月14日 15:4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1月14日电 “近年来,四川省深入实施‘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特别是立足南向开放门户优势,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抢抓《区域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机遇,持续扩大与东盟、南亚、澳新等南向国家(地区)经贸投资合作,使其成为四川省对外开放主要合作区域之一。”近日,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贸促会党组书记、会长黄莉在成都接受采访时表示。

2022年全国上市公司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坛今年8月在成都举行。(四川省贸促会 供图)
2022年全国上市公司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坛今年8月在成都举行。(四川省贸促会 供图)

  黄莉指出,四川南向开放也还存在通道网络体系不健全、贸易发展不平衡、双向投资待加强、开放平台待提升、政策支撑待优化等问题。为进一步深化南向开放合作,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黄莉建议,建强用好南向大通道。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强与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的对接合作,加强省内南向班列统筹组织及航空、港口联动建设,织密南向主通道路网体系、完善枢纽节点体系、优化通道物流组织体系。加密中老班列、川桂班列开行频次,加大政策支持更大力度组织川货出川,提高企业对南向通道的利用率。加强南向班列与中欧班列对接联动,推动四川打造第三亚欧大陆桥国际贸易枢纽,发展欧洲、南向转口贸易。创新使用航空网络,利用成都双机场优势,加密恢复和开辟南向国际航线,借助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良好科创环境,探索共建“创新飞地”,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出海带动贸易投资合作。

  在广拓深耕南向大市场方面,黄莉建议,一方面,拓展贸易合作。由商务、贸促等部门牵头,协同重点产业主管部门和聚集市州,大力开展对南向的“川行天下”国际市场拓展活动,利用中老班列溢出效应在老挝举办中国“四川制造”展览会暨贸易投资合作大会,加快在南向重点国家设立川货展示展销中心、布局海外仓站点,推动四川工业产品、农业设备等出口。加大南向国家(地区)矿产、水果、农副产品等进口,促进贸易平衡与规模扩大。另一方面,加强产能合作。大力“走出去”,加快能源电力、机械装备等优势产业出海,将部分低价值的传统工业主动进行“南向让渡”,构建“上游在川、生产在外”的格局。积极“请进来”,用好RCEP有关规则以及四川清洁能源优势,借助新川创新科技园等平台,引进南向发达国家航空、医疗健康等先进产业来川布局,构建“生产在川、市场在外”的格局。

  在提能升级南向大平台方面,黄莉建议,一是提升交流平台。以“中国(四川)—南亚东南亚国家工商领袖峰会”为基础,积极争取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争取发改、外交、商务等国家部委和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东盟、南盟等国际组织参与,升级打造“中国(四川)南向开放合作峰会”,构建区域长效合作机制。二是扩大联络平台。支持商务、贸促等机构整合海外联络资源,在南向重点国家(地区)设立四川经贸代表处,积极参与中国—东盟、中国—南亚商务理事会等工商合作机制。积极推动南向国家来川设领、增建友城关系,邀请南向国家(地区)工商机构组团来访、设立分支机构。三是深化产业平台。积极参与孟中印缅、中巴、中国一中南半岛等经济走廊建设,引导平台企业、龙头企业在老挝等重点国家建设境外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加快新川创新科技园、东盟产业园等国别合作园区建设,探索推动建设澳新产业园。

位于成都青白江区的成都国际铁路港。(成都国际铁路港 供图)
位于成都青白江区的成都国际铁路港。(成都国际铁路港 供图)

  在合力构建南向大机制方面,黄莉建议,一是建立领导协调机制。建立四川省南向开放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省领导担任组长,外事、发改、经信、财政、商务、交通、贸促、口岸物流、海关等省级部门为成员,统筹推进四川省南向开放工作。二是建立省际协作机制。突出云南、广西两个沿边沿海省区,建立省(区)领导牵头的沟通协作机制,推进在通道、口岸、产业等领域协同协作。三是建立RCEP服务机制。由商务、经信、农业、贸促、海关等省级部门建立联合服务机制,加强与RCEP成员国有关机构合作,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四是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对省直部门在国(境)外主办的自办展会,给予场地租赁、配套活动、公共布展、宣传推介等公共费用支持,对企业参加“川行天下”国际市场拓展活动的展位费、人员费给予全额补贴,对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川货展示展销中心等重点项目给予财政补助。加大信用保险支持力度,提高企业参保保费补贴标准,协调信保机构“降费提额”,引导更多企业投保用保。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成都建设区域跨境人民币结算中心,引导金融机构提供高水平跨境金融服务,推动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支持企业发行外债和金融机构进行境外股权投资。(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