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遂理一家亲:遂宁理县见证十年帮扶情
2023年02月28日 13:0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2月28日电 (邹立杨)遂宁和理县,相隔350公里却心手相牵,这份始于2012年5月由对口帮扶建立起的深厚情谊,如今已有10年。十年来,遂宁在资金支持、产业帮扶、人才支援、劳务协作和消费帮扶等方面集全市之力倾情、倾智、倾力推进对口帮扶工作。

  如今,走在理县城乡,遂宁“印记”无处不在。对口帮扶的足迹,刻印在理县的大街小巷、高山深谷,“遂理一家亲”深深铭刻在遂宁和理县人民的心里,也成为四川省内对口帮扶的知名品牌。

  全域联建帮扶,推动双方深入互融

  松土、铺膜……再过几天,一年一度的春耕又将拉开序幕。为了5月份的蔬菜丰收季,这两天,米亚罗镇猛古村村民南卡头已经在田间地头忙得不亦乐乎。

  有盼头才有干劲。“去年,家里9亩地的莴笋除去成本赚了10多万,今年争取加把劲,再上一层楼。”虽然种子还未下地,但南卡头已经从容地盘算起今年的收成。

  南卡头的这份干劲和从容,缘于遂宁援理工作队帮忙建立的稳定的销售渠道。

  2021年5月,正值米亚罗镇莴笋成熟的季节,由于市场流通不畅、外销力度不够,米亚罗的莴笋一度出现滞销,莴笋价格直接从1.9元每斤下滑到0.5元每斤。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对症下药是关键。挂职米亚罗镇副书记的遂宁干部周勤开始积极奔走在遂宁的蔬菜批发市场,并自费邀请蔬菜批发商到米亚罗实地考察。不久后,遂宁的蔬菜批发市场挂起了米亚罗蔬菜直销点的牌子。

  有了销路,村民们的莴笋不愁卖,如今,通过直销点,米亚罗镇每年有200吨莴笋直达遂宁,村民的收入也有了保证。

  拓宽农产品销路的同时,遂宁帮扶干部还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理县虽然是农业大县,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一直没有加工企业,农副产品生产值不高。”去年,在遂宁市第六批援理工作队领队彭瀚霖的牵线搭桥下,遂宁美宁集团与理县源理农业开发公司成功达成农产品代工合作意向,由美宁集团负责对理县的牦牛肉、猪肉原材料深加工为罐头产品。

  “目前,1000余件罐头产品已陆续上架理县商超、景区,并面向社会大众市场销售。”彭瀚霖说,在援理工作队下一步的谋划和考量中,美宁集团与理县源理农业开发公司还将开启水果罐头和预制菜的合作。

  确保对口帮扶工作开展有力,终端见效,这些年,遂宁与理县建立了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推动双方交流深入互融。按照机构对口、行业相近、优势互补的原则,遂宁统筹了17个部门、16个村(社区)、13所学校、3家医院、10个乡镇(社区)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5家企业、2个社会组织,与理县相关机构结成对子,形成了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上下合力、各方参与的生动局面。

  全链条立体化合作,推动产业发展

  一夜春雪后,行驶在国道317线上,左边是连绵起伏的山峰白雪皑皑,右边是湍急的杂谷脑河流水潺潺。距离理县37公里外的古尔沟镇沙坝村内,奇特别致的藏式建筑散落田间,美丽的乡村步游道蜿蜒穿行,游客在步游道散步赏雪,一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以前,种大白菜吧,村里主干道狭窄,车辆进出不便,种出来的菜运不出去;养牦牛吧,没有圈舍,接种疫苗不便,牦牛病死率高;发展旅游吧,没有接待能力……”谈起村里之前的状况,57岁的村民冯明亮记忆犹新。

  改变发生在2021年。为带动沙坝村走出困境,遂宁第六批援理工作队经过多方考察、论证,为沙坝村谋划了旅游发展蓝图。“发展以藏羌风情、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实现春观花、夏避暑、秋赏叶、冬玩雪的体验藏羌文化的多元旅游格局。”

  随即,一笔310万元的遂宁对口援建沙坝村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同步跟进。遂宁帮扶工作队从乡村环境治理、产业道路修建、民宿提升改造、河堤景观带修建、牦牛品种更新等多方面发力,对村庄进行全面梳理。

  “得益于产业道路修建,现在运输车能直达田间地头,每年产出的1000万斤白菜都能及时运出去。”沙坝村村委会副主任李学兵介绍,白菜是当地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采摘期短又不易保存,“两周运不出去就坏了,道路畅通很关键。”

  变化不止于此。援理干部还为该村新建钢架圈舍,更新66头牦牛品种,利用村民自家旧房改建民宿131间,促进农旅发展提档升级。“去年我们依托牦牛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27万元,村里465名村民全部参与了分红,李定良等村民更是依靠民宿实现年收入20余万。”李学兵说。

  在理县,发生这样翻天覆地变化的村寨不少,而这样的嬗变,正是对口帮扶中一个个实实在在帮扶措施的体现。

  数据显示,十年来,遂宁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涉藏地区跨越式发展项目、对口帮扶等规划20多项;累计投入资金5106.05万元,实施帮扶项目9类52个,助推理县地区生产总值由15.1亿元增长到32.2亿元,年均增长约7.9%,3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4361名贫困群众全部稳定脱贫,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全省51个少数民族县第一方阵。

  全心全意保障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早春二月的理县寒气弥漫,但理县中学高一一班的一堂语文课上却暖意融融,热闹非凡。在班主任宋秀英的带领下,学生们正兴致勃勃地开展诗歌鉴赏活动,整个课堂气氛活跃。

  “以前的教学方式很传统,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整个过程机械乏味,宋老师来了后,会设置很多互动环节,让我们参与其中,提高了我们的学习积极性。”虽然宋秀英才到理县中学任教半年,但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方式让不少同学直呼“新鲜”。

  2022年8月,一场教育组团式帮扶在理县中学展开。来自遂宁中学、遂宁一中、遂宁六中、遂宁职中和射洪太和中学等学校的10名优秀教师走进理县中学,与当地教师一起探索涵盖教育教学改革、教研指导、学校管理、学科教研等多方面内容的帮扶体系。

  组团式帮扶成员、现任理县中学校长王凌介绍:“通过制定学校三年发展治校方案,我们把具体措施、要求融入理县中学日常教学与管理中,建立传帮带机制,同时更新治校举措、激励治校机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校方针。”

  如今,从治校方略到德育工作,从教学教研到文化建设,从招生出口到机制考核,“组团式”教育人才的倾力帮扶,让理县中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3公里外,薛城小学也在悄然发生改变。2021年9月,遂宁市船山区创新“校联体”机制,实施“托管式”帮扶,选派遂宁优质教育资源高升街小学与薛城小学结成“校联体”联盟。通过线上教研、师徒结对、互派互访、互培互训等方式,薛城小学管理更加有序,教师工作状态更积极主动,教学课堂质量显著提高。

  不仅仅是教育领域,全面提升群众幸福指数,遂宁还致力于为理县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健康保障。在理县人民医院,通过“组团式”帮扶,来自遂宁市中心医院的5名医生积极推进当地医疗设备、人才、技术“大换血、大提升”,帮助理县人民医院创建血透室、创伤中心、健康管理中心等,消化内科、骨科、呼吸内科成功创建县级重点专科……通过对口支援,实现了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有效承接,理县人民医院在服务能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

  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是对口帮扶工作的第一要务。自2012年以来,遂宁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据统计,截至目前,遂宁已先后投入2300余万元,重点解决理县的教育、医疗、住房等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问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