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成都市五医院成功开展首例高龄患者人工肝(DPMAS+PE模式)治疗
2023年03月07日 21:1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7日电 近日,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为一位75岁的肝功能衰竭老年患者成功实施“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DPMAS)+血浆置换术(PE)”治疗,这也是该医院消化内科为首例高龄患者在床旁实施的“DPMAS+PE”治疗。

  “当时,这位75岁老年患者因昏迷伴全身皮肤巩膜黄染而入院,病情非常危重,患者既往有肝硬化失代偿期伴脾大腹水病史。”市五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朱铢说。

成都市五医院消化内科近日成功开展首例高龄患者人工肝(DPMAS+PE模式)治疗。 成都市五医院供图
成都市五医院消化内科近日成功开展首例高龄患者人工肝(DPMAS+PE模式)治疗。 成都市五医院供图

  据介绍,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查体和各种化验、检查,该患者诊断为慢加急性肝衰竭(C型),肝硬化失代偿期,肝性脑病,肾功不全,脾大,低蛋白血症。在多个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患者的肝细胞出现大量坏死,导致转氨酶、胆红素成倍升高,凝血功能明显异常,出现肝功能衰竭。即使在强有力的保肝对症治疗下,患者的病情仍每天都在加重,胆红素在短时间内飙升至400μmol/L,超出正常值20多倍。

  随之,医生下达了病危通知,这意味着患者生命受到了肝功能衰竭的严重威胁,如果不能及时逆转,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认真、细致的讨论,最终决定为其实施目前最先进的人工肝治疗技术: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DPMAS)序贯血浆置换(PE)。这种治疗技术简单地说,就是把病人的血液引出来,分离出血浆后,依次通过两个起不同净化作用的柱子(就像家中使用的净水器),一个柱子可以吸附血浆中大量的胆红素,另外一个可以吸附血浆中的炎症因子和其他有毒物质。血浆经过这两重净化后再回到体内。

  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加治疗效果,在吸附柱达到饱和(即无法继续吸附更多的胆红素和炎症因子)后,再追加血浆置换术,即用新鲜的血浆等量置换身体里含有大量胆红素和其他有毒物质的“坏血浆”。这样,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血液内的胆红素和炎症因子等有害物质,同时补充凝血因子等必需物质,减轻肝脏的负担,改善内环境,为肝脏的自我再生、肝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

成都市五医院消化内科近日成功开展首例高龄患者人工肝(DPMAS+PE模式)治疗。 成都市五医院供图
成都市五医院消化内科近日成功开展首例高龄患者人工肝(DPMAS+PE模式)治疗。 成都市五医院供图

  2023年2月8日,在经过认真仔细的准备后,副主任医师朱铢、护士长陈倪带领着护士马晓、杨巍连续工作了5个小时,成功为患者完成了“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DPMAS)+血浆置换术(PE)”治疗。

  据了解,整个治疗过程,患者没有感到任何不适。治疗后,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指标得到迅速改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下降了一半还多,凝血机制也得到明显的改善。老人恢复得很快,神志清楚,感到精神、胃口都好多了,腹水也消除了。目前患者各项指标均稳步改善,完全达到肝移植的条件,已经病情好转出院,计划后续接受肝移植手术。

  当前,包括单纯血浆置换、双重血浆吸附等在内的人工肝治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重型肝炎、重症肝炎伴SIRS、肝移植前后、高胆红素血症、顽固性胆汁酸淤积、肝性脑病、肝衰竭、肝衰竭伴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危重症的治疗,疗效显著。成都市五医院消化内科能常规开展人工肝治疗,并把该项技术成功地首次运用于高龄患者亦获得了成功,标志着医院人工肝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