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成都市双流区黄水镇创新探索“134N”微网格治理模式
2023年03月19日 14:5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19日电 近日,成都市双流区黄水镇楠柳社区举行第二届“最美商户”评选活动。黄水镇综合执法服务大队、“隔壁老张工作室”“榕易办”党员商家队伍共计100余人参与了评选。

活动现场。楠柳社区 供图
活动现场。楠柳社区 供图

  文明始于心,典范践于行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亮丽的名片,为推动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黄水镇楠柳社区积极探索以街区网格化治理带动多元主体精细化治理新模式,开展“每月大扫除”“每月巡查”,实时掌握辖区文明动态;捡拾路面垃圾,劝导不文明行为,坚决做到路面干净无垃圾、墙面干净无“牛皮癣”、无占道经营等现象,于细微之处擦亮文明底色。

  从常态化文明劝导到特色化商户评比,文明已经融入到城市的各个环节、各个角落。截至目前,楠柳社区已发动10条街区15个微网格26名志愿者,用实际行动擦亮楠柳社区场镇文明“名片”,树立起了街区文明“风向标”。

  “1”室通办,“隔壁老张”在身边

  “我在这里呆了几十年,我还是前黄水村村支书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找我调解纠纷,什么家庭问题、生产队矛盾,党和邻里们信任我,我也不想辜负大家的信任。后来我开了这家店,发现身边商家经常反应办证困难、疫情和生意没法协调等等,我虽然退休了,但是热心肠还在,我就给社区联系帮大家解决。”2022年5月,张启龙主动提议用自己的门市成立“隔壁老张”工作室,作为场镇的老街坊,张启龙发挥着老党员余热,当起了“民情联络员”。在这个场镇网格党支部,居民和商户可以向“老张”反应社会治安、安全隐患、环境卫生、邻里关系、关爱援助等问题。

  “3”张清单,调配场镇“自治秘方”

  辖区场镇商家包含餐饮、药店、超市等类别29种,类型复杂,商家群体差异性较大,导致出现占道经营、乱堆杂物、乱贴广告等问题。为此,楠柳社区广泛动员微网格员、街道代言人实地走访商家500余家,动员街区商户开展6次“坝坝会”,邀请城管做指导,收集商家“门前三包”、疫情防控、经营提升等问题的需求清单11份,累计征集商家反馈意见55条,形成了《商家自治公约》7条。累计签署公约300余份,并组织商户粘贴到店铺门口,引导商家在日常营业中自觉践行。

  “4”股力量,凝聚网格“合力”

  “我是这条街的老街民,人员我都熟悉,我也想来做微网格员”。随着网格化工作的开展,楠柳社区招募15名“微网格”志愿者,挖掘党员商家26人成立“榕易办”党员商家志愿者队伍,推选出街道代言人20名,共同参与街区治理,做好“门前三包”等示范带头作用。在黄水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隔壁老张”联络辖区市场监管所、卫生院、中小学等10家单位成立“服务窗口”联盟单位,将党建、社保、入学、工商等各类服务充分融合,各单位下沉网格开展服务,通过优化“网格呼叫—部门报到”工作机制,以党建引领赋能“微网格”,探索服务窗口前移,助力场镇治理大提升,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N”类形式,奏响“文明音符”

  楠柳社区以社区两委干部划分街区责任制的管理形式,联合“榕易办”、街道代言人、“微网格”志愿者组成“巡查小组”,开展文明经营巡查、疫情防控宣传、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宣传合计20余次;开展商家红黑榜、最美商家评选、每月大扫除、特殊群体关爱40余次;联合双流区消防救援大队、市场监督管理所、黄水镇安监办、黄水卫生院开展5次安全培训活动,提高商户应急处置能力,为楠柳社区街区的稳定营造了良好氛围,为创建文明典范城市守住安全底线;开展政策宣传、入学咨询、社保咨询、健康咨询10余次,方便群众“身边事,身边办”,服务商家与居民5000余人次;在各沿街餐馆、药店商铺设立的“网格爱心驿站”成了楠柳社区场镇一道风景线,为居民提供免费开水、手机充电、休息、应急药箱、免费WIFI等爱心服务,方便了群众也改善了户外职工的劳动条件。“以后看到这个牌子,大家可以放心进来休息,上厕所、倒水、充电都可以,十分方便。”党员商家张秀琼笑着说道。

  “隔壁老张”工作室融合各类主体让服务延伸到网络的神经末端,形成高效率的民情民意收集网络和协调处理体系,探索出一条场镇微网实格治理路径。

  场镇商户作为社区的“微小细胞”,更是文明的重要践行阵地。楠柳社区将进一步总结和提炼场镇“134N”微网格治理模式,深入宣传“隔壁老张”网格化服务,让群众知道“有事找老张”,提升场镇治理效率、应急响应敏捷度及精细化管理水平,落实商户主体责任,为场镇商家和居民构建更文明、更温馨的“同心圆”。(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