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22日电 题:巴中市关工委:砥砺前行20年 倾情关爱下一代
作者 杜成 苗志勇
20年前,在巴中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重视支持下,巴中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巴中市关工委”)应运诞生。
2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巴中市关工委坚持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始终服务大局为中心,坚持以教育引导、关爱保护广大青少年为己任,坚持以立德树人铸魂、传承红色基因为使命,坚持以扶弱助孤帮困、为民排忧解难为宗旨,坚持以发挥五老优势、当好参谋助手为职能,推进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创新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20年来,巴中市关工委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风雨兼程、奉献关爱事业,主动作为、当好参谋助手,牢记宗旨、服务发展大局,不忘初心、坚持以民为本。

立德树人出现新气象
近年来,巴中市关工委紧密联系巴中实际,以务实创新的举措,扎实有效地推进关心下一代稳健发展。
在工作中,巴中市关工委在全市建立并发挥12个红色教育基地、15个绿色教育基地、115个留守儿童之家的作用,广泛深入开展立德树人的宣传教育。
据介绍,巴中市关工委连续13年组织15期7000余名青少年参加的夏令营活动,其中先后组织150名青少年去北京、成都开展夏令营等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全市600余名宣讲员进学校、进社区开展宣讲活动。主创或联合创作了《红军在巴中》红色书籍、《巴人巴风巴韵》大型连环画和《川陕苏区红色经典故事》,赠送到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其中,编创的《莫道桑榆晚,夕照巴山红》电视专题片在四川电视台播放,受到四川省关工委主任张中伟的充分肯定。
红色教育彰显新亮点
据了解,巴中市关工委坚持把红军文化教育纳入立德树人教育进行统抓,把对下一代进行红色文化教育作为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建设好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近几年来,经过巴中市关工委努力争取,川陕苏区红军烈士陵园已经成功申报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教育基地”和“四川省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开展好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巴中市关工委会同巴中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等10个单位制定《关于认真实施传承红色基因工程的意见》,先后组织了13.1万人次在校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接受红色文化教育。
组织好红军文化宣传。巴中各级关工委组织了“五老”宣讲团成员,有计划、有重点、有特色地分期到学校、到社区、到青少年中间,讲红军故事、红军英烈、红军精神,先后举办宣讲3000余场次,参加听宣讲的青少年达45万人次,努力把红军文化教育具体化、形象化。
开展“红色校园”创建活动。巴中关工委在通江李先念红军小学召开“红色校园”创建现场会,提出了创建“红色校园”与创建书香校园、生态校园、平安校园相结合。该小学被中国关工委、共青团中央等单位表彰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先进单位,成为巴中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最大特色,成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品牌。
服务发展大局取得新成效
自成立以来,巴中市关工委始终坚持服务党政工作全局。
落实政策解困。巴中市关工委组织广大五老志愿者深入村组和家庭,让每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均建立困难儿童的专门档案,享受政策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困境儿童5000余人,全部落实政策待遇到人。
开展五助一帮。在开展助学活动方面,巴中市关工委举办了9届“金秋圆梦·慈善助学”活动,累计募集善款2000多万元。在开展助残活动方面,联合有关单位继续实施“九九公益日重残青少年康复救助”项目,为30余名听力障碍的儿童完成安装耳蜗、助听器的康复治疗;在开展暖冬助困活动方面,巴中市关心下一代基金会安排资金50余万元;在开展心理关爱方面,全市在学校和村(社区)建立“爱心小屋”561个;在建立基金关爱方面,建立了由市和区县财政投入1600万元的关心下一代基金会,基金会成立5年来,共募集资金1100多万元……
助力乡村振兴。在助力文化振兴方面,巴中市关工委组建五老宣传队74个,参加宣传队的五老2393人,创作和演出文艺节目231个,5.8万名青少年观看演出接受教育;在助力生态振兴方面,各级关工委组织青少年义务植树160场次,5800名青少年参与植树2.3万株;在助力产业振兴方面,深入开展“十百千万”活动。
坚持合力关爱。巴中市关工委发挥关工委成员单位作用,建立责任清单,做到各尽其责,坚持合作互助,创新构建大关爱格局。
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再谱新篇
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服务发展大局,必须坚持发挥五老优势,必须坚持不断创新。
“20年来,我们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做了一些事实,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这与党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与中国关工委和省关工委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持续发力,砥砺前行,继续抓好一下工作。”巴中市关工委执行主任熊光林表示。
坚持服务中心大局,发挥好五老关爱作用。将继续抓好扶弱帮穷济困,组织五老进村入户,逐人登记建档,帮助应该享受优惠政策的困境儿童“应享尽享”;精准“五助一帮”,继续抓好“金秋圆梦•慈善助学”、“爱心妈妈”试点、“爱心康复”、“金拐杖助残”、“暖冬行动”、“失足青少年帮教转化”等关爱品牌,为少年儿童送去温暖;助力乡村振兴,抓好“双带”青年的培训和帮扶等工作。
坚持强化基层基础,发挥好五老优势作用。将继续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关工委,抓好班子、组织建设,努力建设覆盖村(社区)和机关、学校、企业、社会组织、驻外办事机构、重点城市巴中商会等单位的关工委组织体系。抓好五老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五老的发动、培训、激励等机制,努力建设一支热心关爱、乐于奉献、素质优良、充满活力、人数众多、扎根基层的五老队伍。
坚持抓好法治宣传,发挥好权益保护作用。将继续深入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等普法宣传教育,发挥好网吧义务监督员作用,抓实抓好“爱心护苗”活动,加大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等典型的宣传推广。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始终坚持党建带关建的制度安排,努力争取党政重视支持,进一步强化部门联动,发挥协商、协助、协调的参谋助手和桥梁纽带作用。抓好精准联系关爱,把关心下一代工作做深做实做细做精,真正做到关爱到人、体贴到身、温暖到心,为加快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贡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