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宜宾:时隔23年 野外灭绝的长江鲟成功野化自然繁殖出苗
2023年03月29日 10:5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29日电(吴平华 王春艳 庄歌尔)“小心点,小心点,这可是我们的无价之宝!”28日,在位于宜宾江安县长江边的长江鲟野化繁殖试验监控室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鹏程小心翼翼地揭开被遮光保护的水族缸,露出里面正欢快游动的长江鲟幼苗。

欢快游动的长江鲟鱼苗。庄歌尔 摄
欢快游动的长江鲟鱼苗。庄歌尔 摄

  长江鲟幼苗形似小蝌蚪、通体呈白色、体长五六毫米,之所以被称为无价之宝,是因为该批幼苗是在长江鲟野外繁殖停止23年后,首次在长江天然水域成功实现自然产卵并孵化出苗,跨出了恢复野外长江鲟种群极为关键的一步。

  长江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长江独有的珍稀野生动物。科研调查显示,2000年以来,长江鲟野外繁殖停止;2022年7月21日,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宣布长江鲟野外灭绝。

在试验驻地拍摄的长江鲟自然产卵并孵化成苗繁荣画面。庄歌尔 摄
在试验驻地拍摄的长江鲟自然产卵并孵化成苗繁荣画面。庄歌尔 摄

  “3月19日,我们将长约1.2米至1.4米的10尾雌性和10尾雄性长江鲟亲鱼放入空间大小45立方米的预制网笼产卵巢;21日,长江鲟开始产卵,24日,鱼卵开始孵化,25日、26日,就开始大量出苗。”李鹏程说,此次长江鲟的产卵出苗过程说起来简单,但野外灭绝的长江鲟能再次成功实现在天然水域野化自然繁殖出苗,背后却是多个部门和科研团队多年的努力和无数次的实验。

  “这个成果在不了解的人看来好像很简单,实际上是很难的,不是放几条鱼就可以产卵,而是要经过很多年的研究才行。越研究,才越知道难能可贵。”3月27日,牵头主持此次长江鲟野化繁殖试验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杜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试验成果来之不易,此批鱼卵、鱼苗十分珍贵。他告诉记者,他们的科研团队从2016年起,每年都在做相关试验,此次取得的成果,不仅证明了长江鲟具有野外繁殖的能力,同时还为长江鲟栖息地修复和野外种群的重建,建立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安长江协助巡护队队员正沿着江岸进行巡护,为长江鲟野化繁殖提供安全优质的生态环境。庄歌尔 摄
安长江协助巡护队队员正沿着江岸进行巡护,为长江鲟野化繁殖提供安全优质的生态环境。庄歌尔 摄

  江安长江协助巡护队队长、江安鲟梦自然保护中心主任周涛则从场地的寻找上再次佐证了这批“无价之鱼”的珍贵程度。他说:“作为全程参与者,为协助寻找最合适的天然水域,我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反复考察,才最终选定了江安段的长江竹岛内河段。所以看到成功产卵的那一刻,就很激动。出苗了,看到一尾尾鱼拖着小尾巴在水里游动,就更激动了!”

  “亲身参与试验,亲眼见证长江鲟产卵出苗,这些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对我们以后的研究和论文写作都是宝贵的财富,一个多月在这里的坚守太值得了!”科研团队里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和贵州大学的在读研究生叶海明和禄盛超表示。

  “这次试验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通过试验,证明人工放流的长江鲟在合适条件下是能在长江里自然繁殖的;二是通过试验,可以得出长江鲟野外繁殖需要的水力、水文等参数条件;三是通过试验,证明可以在长江里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生态修复,使其适合长江鲟产卵。”李鹏程表示,下个月他们还计划在金沙江流域开展一次试验。

  此次长江鲟野化繁殖试验是在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等指导下,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牵头,联合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江安鲟梦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开展取得的成果。

  长江宜宾段历史上就是长江鲟等珍稀水生生物重要的栖息地和繁殖江段,有着“长江鲟老家”之称。为恢复长江鲟自然繁殖,重建其自然种群,此前相关部门也多次在长江流域宜宾段开展长江鲟幼苗、亲鱼增殖放流。

  作为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市牢固树立上游意识,践行上游担当,主动守护好一江清水,切实推进治污、减排、生态修复三件大事,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2022年长江宜宾段水质达到近十年来的最好水平,宜宾域内长江干流Ⅱ类水质达362天,较2021年增加了10天。(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