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雅安雨城:守护“绿色文物” 擦亮“生态名片”
2023年04月27日 13:1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27日电 (刘刚)雅安市雨城区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四川省森林城市”,境内古树名木资源十分丰富。自《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全面保护古树名木”以来,雨城区立足实际,以“林长制”改革为契机,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雨城和“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进程中,大力推进古树名木资源保护,打造了红豆古树公园,让森林“活文物”真正“活”起来。

  落实保护之责

古树保护。雨城区林业局 供图
古树保护。雨城区林业局 供图

  雨城区将古树名木保护纳入“林长制”职责范围,深入贯彻落实古树名木保护“齐抓共管联动、社会参与常态、财政投入保障”三项机制,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思路,压实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林长古树保护职责,逐一落实管护责任单位、管护责任人,确保“树树有人管、保护日常化”。

  根据2022年新增古树名木普查结果,全区现有登记在册古树1364株,其中一级7株、二级10株、三级1347株,古树群7个,分布于镇(街道)的有658株,位于城区的有856株。树种包括红豆杉、银杏、黄桷树、桢楠、枫杨、枫香、皂荚等。

  钻研管理之路

古树保护。雨城区林业局 供图
古树保护。雨城区林业局 供图

  雨城区先后两次开展普查、认定,建立古树名木动态监测体系,明确位置、详述特征、建立档案,确保古树名木不重、不漏,及时公布保护名录,完善古树名木挂牌管理制度,做到“一树一证”“一树一码”,实现古树名木保护信息化管理;实施“一树一策”管护措施,通过实施地上部分抢救复壮、病虫害治理、支架支撑、合理修剪、加设护栏等措施,及时避免古树名木受到损坏,对因重大项目必须移植的古树名木,在移植后采取把本体保护和周边生境保护协调统一的“保护小区”模式,确保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强化日常巡护监督,严禁对古树名木折枝、剥皮、挖根、采种,严禁在古树名木下堆放物料、沤肥和倾倒垃圾,及时拆除树木缠绕藤蔓、电线,改善古树生长环境,全区古树名木保护率达100%。

  突出“建园”示范带动作用,依托“中国最美古树”“四川十大树王”的千年古树—雅安红豆“最美红豆树”建设古树主题公园,更换护栏和设置消防水缸、宣传栏、公示牌、提示牌等,通过“护树、建园”从单一保护树木本体,到统筹保护周边生境,扩展生长空间、改善生境条件,实现了保护理念的根本性转变。

  深挖传承之魂

  古树名木既是宝贵的物种资源,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雨城区通过实地走访、整理、提炼,将古树与文化典故充分融合,编著了《雅安古树》,讲好碧峰峡镇的“爱情”红豆树、多营镇葫芦村的银杏“吉祥树”“子孙树”“人才树”等“活文物”的“绿色化石”故事,每年利用“野生动植物日”“湿地保护日”“爱鸟周”等活动,广泛宣传保护古树名木和珍贵树种的重要性,增强群众的乡土意识和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

  借助发展之力

  古树名木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具有重要的生态景观和经济价值。雨城区通过提升打造红豆相思谷、S104线沿线绿化及红豆相思谷3A级旅游景区的成功创建,雨城区古树名木搭乘乡村旅游快车,逐渐成为了叫响“天府旅游名县”的亮丽名片。

  下一步,雨城区将古树名木融入“林旅、文旅、农旅”融合主战略中,拓宽思路、打造亮点、开展主题生态旅游等措施,在切实履行保护责任的同时,打造乡村旅游绿色名片,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新亮点。(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