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2023年四川非遗大讲堂开课 首讲“非遗知识产权保护”
2023年04月29日 10:3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29日电 (唐倩)4月28日,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指导,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和省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2023年四川非遗大讲堂暨非遗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活动在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行。

彝族服饰州级代表性传承人阿牛阿呷作案例分析。(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供图)
彝族服饰州级代表性传承人阿牛阿呷作案例分析。(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供图)

  相关政府部门、非遗保护单位、知识产权管理、服务机构及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企业和媒体代表等100余人齐聚现场,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与实践探索主题,开展了主旨演讲、案例分享、研讨交流等系列活动。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省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供图)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省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供图)

  “四川是非遗大省,巴蜀文明孕育灿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进四川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具有重要意义。”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宋秋表示。

  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党组书记,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兼)赵辉作了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主旨演讲,以知识产权激励非遗创造创新,赋能非遗传承发展,并提出八点建议,即“官民协商,构建产权;属性分析,登记保护;资源评级,分级管理;开放数据,鼓励利用;组建团队,公益服务;财政杠杆,导入金融;修改条例,增加内容;组织交流,共谋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田艳教授以《非遗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为题,主要介绍了非遗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涉及的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地理标志权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方面等内容。她认为著作权登记、品牌保护、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制度的全面落地必将助推四川非遗的高质量发展。

  省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姜华指出,加强对非遗知识产权的挖掘、整理和转化运用,开展对非遗原创作品认证保护,盘活非遗领域知识产权资源,才能深度赋能非遗产业创新发展,挖掘出非遗行业发展潜力和市场商业价值。

  成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韩玲女士介绍了知识产权交易服务、融资服务及运营服务业务要点,并分享了成都知交中心版权服务典型案例。她表示,中心将在保护非遗机构、非遗传承人自有知识产权方面开展广泛交流合作。

  彝族服饰州级代表性传承人阿牛阿呷、灌县木作技艺(李氏)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李亚梅就传统文化深挖、非遗产品开发及专利商标注册申请等方面进行案例分享。

  会上,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省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签署《四川省非遗数据知识产权服务合作协议》。据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李琳介绍,下一步双方将主要围绕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搭建、原创认证保护、专利挖掘布局、地理标志领域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为非遗机构和传承人开展非遗知识产权的确权、交易、授权提供服务,通过“搭平台、育品牌、强保障”等多种方式推动我省非遗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利用。

  本次活动有效提升了全省非遗保护机构、非遗传承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促进了四川非遗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为加快推动四川非遗与知识产权保护深度融合,实现我省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本次活动线上观看和点赞量达上万人次。(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