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雅安天全:多举措促进“彝汉”更加融合
2023年05月26日 14:09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26日电 (刘刚 李仪)雅安市天全县兴业乡有凉山州自发搬迁来的彝族群众39户225人,辖区内彝族群众呈现“小聚居”的居住特性。近年来,天全县兴业乡精准切入乡村治理盲区,探索建立“友彝”之家——“索玛花”工作室,多举措促进“彝汉”更加融合。

“索玛花”工作室服务彝族群众。天全县委统战部 供图
“索玛花”工作室服务彝族群众。天全县委统战部 供图

  强组织、建机制,让“友彝”之家“实”起来。强化组织领导,选派党委班子成员、机关彝族干部担任工作室组长、副组长,着力打造理论政策“传达室”、治理难题“推进室”、党员群众“暖心室”;建立“1+3”感情联络员机制,推选乡干部李华为“乡级感情联络员”,在彝族群众较多的村推选3名善沟通、愿付出的彝族青年为“村级感情联络员”,架起乡村两级沟通交流、联络感情的桥梁;强化活动载体建设,深化中华民族史、党史、各民族历史等“三史”融合宣传,开办“同心课堂”,组织并召集彝汉居民在相关时间节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10余次。

彝汉一家亲。天全县委统战部 供图
彝汉一家亲。天全县委统战部 供图

  划网格、强服务,让“友彝”之家“暖”起来。建立“村两委+网格党支部+红细胞网格长”模式,以网格党支部为依托,将辖区划分为48个“红细胞网格”,每个“红细胞网格”均由党支部牵头,村组干部分包,动员辖区热心彝族居民代表共同参与治理,通过组织联建、难题联办、服务联动三级机制,实现“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负其责”;针对不同群众需求,秉承群众“少跑路”或“不跑路”的工作理念,积极主动推出“延时办”“预约办”“掌上办”“特殊群众上门办”“一件事打包办”等多种便民服务;探索“友彝”工作方法,推行“汉彝结对”制度,已结对39户225人。设置了“彝汉双语服务窗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消除乡村治理中的治理盲区,实现彝汉一家亲,相携共前进。

  壮产业、优治理,让“友彝”之家“硬”起来。抓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加快建设绿色矿山开发和循环农业发展区,持续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形成“1+2”(生猪养殖+茶叶种植+笋用竹)产业格局,并通过支部引领、产业项目共建、村企联建,打造“猪+粮+茶”种养循环“新经济”,将“输血”与“造血”并举,助力彝汉群众增收致富。2022年,全乡生猪出栏达5万头,粮食种植面积7323.1亩、产量2773吨,白茶系列种植面积达到6000亩,笋用竹面积达到5000亩,核心产业产值达2亿元以上。全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村均12万元,柑子村荣获“全省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先进村”称号。(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