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29日电 (记者 贺劭清)第二期“阅读川菜·品味非遗”活动28日下午在位于成都的川菜口述历史中心举行。

据了解,“阅读川菜,品味非遗”活动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川省历史学会川菜口述历史专业委员会主办。“阅读川菜,品味非遗”活动以读书会形式展开,每月一期,共12期。以“一本川菜流行书籍+一本川菜珍惜文献”的分享方式,向人们介绍川菜非遗文化,介绍川菜非遗传承人。

第二期活动中,陆俊良、王开发、朱焕生、冯理畅四位川菜大师分享了川菜名书《中国名菜集锦(四川)》,以及《中国名菜集锦(四川)》所收录的鸡皮慈笋、白果烧鸡、包烧鸡、浮波弄影等菜肴背后的故事。

《中国名菜集锦(四川)》是1982年日本主妇之友社与四川省蔬菜饮食服务公司合作编写的一套川菜菜谱,丛书共九册,其中川菜两册,有中文和日文两种版本。由于制作精美,这套丛书在中日两国影响极大,日本主妇之友社还特别邀请了北京和四川两地的厨师前往日本讲习表演并宣传此书。
为配合这套书的编写,四川省蔬菜饮食服务公司精心选择了成渝两地及周边地区最著名的餐厅如成都的芙蓉餐厅、成都餐厅、荣乐园;重庆的老四川、小洞天;都江堰的幸福餐厅、乐山的玉东餐厅等提供拍摄菜品,并由各大餐厅最资深的老师傅负责制作,连餐具都经过精挑细选。丛书中不仅有各种名菜的精美图片,还附有各大餐厅的介绍和名菜的制作方法及背景。
王开发表示,《中国名菜集锦(四川)》中不少菜肴是民国时期传下来的珍贵菜肴,但随着时间流逝,不少菜肴如今已很难在街头巷尾的餐厅找到。传统川菜要更好发展,需要保留味型,提升表现形式,贴近今天的年轻人。
活动期间,石光华、周平、吴克勤等还分享了由川菜文化学者、《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美食顾问石光华的最新力作《我的川菜味道》。该书不仅有作者亲自下厨的切身体验,又有食材的甄选及蕴含其中的人生感悟,还有川菜史上脍炙人口的逸闻趣事。
“为什么川菜把味道发扬到极致,这和井盐在四川的发现密不可分。盐是川菜的生长之根,盐生百味,无论花椒还是辣椒,寻味川菜,最终都要回到盐上。”石光华表示,川菜传承不仅需要技艺传承,更要精神传承。川菜可以立足于世界,不仅因为有一代代大师薪火相传,还因为川菜融会贯通了中华民族的烹饪技艺与中华文化精髓。
主持人川菜口述历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作民先生表示:“麻辣是川菜的灵魂。川菜中的麻辣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反而是川菜的特色,是川菜的骄傲,不必对此讳莫如深,更不必每次都强调川菜中也有不辣的菜等等。辣与不辣,都是川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