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广元利州专家深山“问诊” “把脉”清河产业
2023年05月31日 13:19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31日电 (张文良)“刘老师,快先去我家看看哦,今年油菜长势不错,脱粒后却是减产。”5月30日一早,广元市利州区“科技工作者之家”的专家刚到金洞乡清河村村口,村民张光贵就拉着农业专家刘祥福,直奔大瓦沟油菜地。

  仔细观察了还未收割的油菜,刘祥福与几位专家现场“会诊”,找出了甘蓝型杂交油菜产量低的原因,是因为籽粒在壮实的时候遭遇了低温,加之遭遇春旱,“黄”的早,所以形成了“瘪粒”。

  就在刘祥福在大瓦沟查看油菜的同时,种养殖专家王甫奎一行爬上了海拔1200米的李家山,查看了绵阳19、3-16小麦,对比传统种植的常规小麦。他对村民何银林说:“3-16小麦适应性较强,测产应该在800斤以上。”

  沿途专家们还考察了清河村生猪、牛羊、土鸡、冷水鱼、牛蛙养殖,及林下仿野生栽植的柔毛淫羊藿中药材。

  随后,专家们和村民围坐一起,“把脉”清河产业,开出产业振兴“良方”:“就清河村特色产业发展方向,我觉得中药材柔毛淫羊藿,在这一区域长势良好,建议规模发展这一特色产业,扩大仿野生种植面积。”刘祥福首先开出了他的“方子”。

  “清河村土地零散、狭窄,不宜机械化作业,但不能放弃小麦、玉米和土豆传统种植,但要更换品种,良种良法良技,向单位面积种植株数量要产量,提高产出率。”利州区“科技工作者之家”负责人李方山建议,在山区适宜种植雅玉系列玉米,成熟时穗不烂尖。

  “老李说的对,就是要靠山吃山,用好山区资源优势。”农业专家王甫奎表示,依靠山林规模发展木耳、香菇等食用菌,大力发展山区林下特色产业,种好粮食,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有了专家的技术支持,清河产业大有奔头!”拿着专家们开出的“方子”,驻村工作队负责人王凌忠信心更足。

  当天,李方山、王甫奎等专家还以个人名义还向清河村赠送了200公斤3-16小麦良种。(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