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南充蓬安:扮靓城市“颜值” 提升城市品质
2023年06月15日 16:0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15日电 (周亮)高楼鳞次栉比,道路宽阔整洁,建筑错落有致,公园美丽宜人……一幅既有颜值又有品质的城市画卷在蓬安大地徐徐展开。

  近年来,蓬安县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高水平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效能管理,推动城市更加整洁雅致、舒适便捷、宜居宜业。

  优化布局实现城市合围

蓬安县城。汪泽民 摄
蓬安县城。汪泽民 摄

  近年来,蓬安围绕“东扩西进、三城联动、互补互融”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统筹推动河舒、锦屏与县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随着城市总规的全面落实,城市发展蓝图逐渐“变现”。

  如何进一步优化提升城市布局?蓬安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加快建成嘉陵江一桥、嘉陵江三桥、绕城北路、锦屏干二道等项目,推动绕城北路和顺蓬营一级公路合拢合围、互联互通,不断拉大城市骨架、拓展城市版图,形成23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和50平方公里城市闭环。同时加快构建以铁路、高速、国省干道为骨干的对外交通网,配合做好汉巴南铁路、成达万高铁、阆营高速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外联内畅的“12345”立体交通体系,形成蓬安至南充城区“半小时交通网”和成渝“2小时交通网”。

  接下来,蓬安还将加快改造升级城市道路,实施城市道路“442”工程,通过10条主干道路建设,实现城市道路外联内畅、四通八达。“外联”融入南充主城“半小时经济圈”,新建阆营高速互通连接线、成达万高铁连接线、汉巴南高铁连接线等4条道路,畅通城际交通外循环。“内畅”构建快进快出道路交通体系,打通相如一小至恒丰国际道路、火车站至燕山大道等4条道路,完善城区交通内循环。“合围”构建绕城道路交通体系,连接绕城北路与顺蓬营一级公路、锦屏干二道与顺蓬营一级公路2条道路,实现绕城道路闭环,连通城市交通“主动脉”。

  配套同步完善城市功能

市民在体育公园锻炼。周亮 摄
市民在体育公园锻炼。周亮 摄

  近年来,蓬安县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地标建筑、特色商业街区和城市会客厅,着力完善城市供排水等基础设施,配套停车场、文化休闲、体育健身等服务设施,持续用力打通城市道路“卡点”,不断提升城市宜居水平。

  “我们将在城市形态、业态、文态‘三态合一’,产城、文城、景城‘三城共建’上做文章。”蓬安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该县将进一步加快城市景观提升,均衡布局城市公园绿地,加大小绿地、小游园、小憩园建设力度和覆盖面,以微改造为城市空间“留白增绿”,新增一批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同时,深度挖掘嘉陵江文化、相如文化、爱情文化、农耕文化等深厚内涵,大力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等。

  蓬安县秉持“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理念,统一新城规划,拓展城市空间,优化老城功能,提升城市形象。

  加快城市改造更新,坚持“基础类必须改、提升类选择改、功能类尽量改”原则,整合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道路整治等项目,推进老城区五大片区综合改造,实现旧城面貌大改善、人居环境大优化。

  做好新城发展文章,对锦屏新区进行城市规划和设计,建立城市景观框架;在文体中心、“凤求凰”水街周边区域,打造“第四代住房”示范区,带动城市小区品质提升;加快推进蓬安县中医医院二院区建设,做优做强锦屏小学和锦屏幼儿园,运营好文图馆、体育馆等,提升新区吸引力。

  加强管理提升城市品质

市民在百牛赞歌广场休闲娱乐。周亮 摄
市民在百牛赞歌广场休闲娱乐。周亮 摄

  近年来,蓬安在兼顾城市地上地下、面子里子、大局细节的同时,巧做“加减法”,下足“绣花功”,织密城市管理“针脚”,让城市功能内涵双提升。

  为持续提升蓬安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充分展示城市良好形象,该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坚持专项整治和日常管理相结合,开展市容秩序整治,加强城区道路环卫保洁日常考核,严格执行城区道路机械化洗扫、降尘作业标准,确保环卫作业的质量。

  接下来,该县还将进一步整治市容秩序,打造整洁城市。推进智慧工地建设、智慧监管平台应用和工地差别化管理,保障城市工地规范有序;开展公交车、出租车车容车貌、车辆停放专项整治,加强城市道路环境管理和秩序维护,推进标准化农贸市场、城市垃圾设施建设,建成县垃圾分拣中心及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置中心,综合提升城市垃圾分类处理能力。

  此外,还将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整合城管、公安等视频网络城市管理体系,搭建互通共享的大数据平台,为城市装上“智慧大脑”,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加大城市道路交通、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城乡接合部等综合治理,有序规范城市秩序,不断提升城市颜值;进一步优化完善网格化管理,让每个市民都进入“朋友圈”,实现城市共建共治共享。(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