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3日电 (冯小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现代农业“生力军”、“田保姆”让农民当上“甩手掌柜”、“无人机”植保为农田管护保驾护航……近年来,为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等难题,广元市利州区通过多元优化服务组织结构、拓展优化配置服务生产要素,构建服务体系等措施,全面促进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现代农业“生力军”
锄草施肥、储备草料、修建沟壑……7月2日一大早,在利州区龙潭乡金鼓村的勤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新农人”胡晓全便忙碌不已,叮嘱村民们储备好肉牛养殖场草料,安排人手对田间农作物锄草施肥……
“我们按照‘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思路,利用当地闲置的集体资源,采用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循环农业、体验农业及乡村旅游等产业。”胡晓全介绍,通过“合作社+公司+种养大户+农户”抱团合作模式,合作社和生态农庄年季节性用工达5000余人次,年发放务工工资110余万元,带动成员农户户均增收5500元以上。
近年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成了现代农业的“生力军”,不仅有效解决了土地闲置问题,还推进了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生产。截至目前,该区累计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120家以上,培育各级示范社5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5家,区级以上龙头企业41家。全区种养、初加工、冷链仓储等社会化服务实现经营主体全覆盖,实现专业主体年服务能力达40多万亩次以上。
“田保姆”让农民当上“甩手掌柜”
“昨年谷子是托出去让别人收的,一亩地全托管才700块钱左右。”6月30日,在利州区大石镇青岭村,73岁的欧仕兰乐呵呵地说,村里有了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这个“田保姆”,老年人留守在家当“甩手掌柜”也能增收。
从2015年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首次在利州落地,8年时间,利州区农业生产托管面积从1万亩增至6.9万亩,通过“就地订单农业+主体+托管”“土地入股+股份分红+托管”“农业品牌+主体+全程托管”三种服务方式,有效实现了增产增收。
“‘田保姆’实现了农田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管理与生产,解决了青壮年进城务工无暇种、老年人留守在家无力种等现实难题。”利州区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尚伟介绍,合作社根据村民“点单”,菜单式托管,全家外出打工就“全托”,只在播种、收割和病虫害防治时节就“半托”。托管后,不仅粮食品质更好,农民种粮积极性也大幅提升。
利州区地处广元主城区,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近年来,该区着力创新服务模式,支持拓展服务领域,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破解“谁来种地”难题。据了解,全区像青岭村水稻专业合作社一样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共有120个,服务农户3.2万余户。
“无人机”植保为农田管护保驾护航
7月2日,走进位于利州区荣山镇岩窝村君兴植保农民专业合作社,摆在院坝里的一排农机十分抢眼。“现在我们有无人植保机1台、水稻收割机2台、插秧机2台。”合作社负责人张连军说,马上就要进入水稻管护的关键时期,有了无人机,只需要动动手指,300多亩的稻田喷洒任务从原先的20个人一周完成,缩减到1天时间就能全部完成。
“与传统的施药方式相比,高效植保能够节约用药50%左右,节约用水90%左右。这样可以大大减轻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有效地提升农作物的产量,提升农作物的品质。”尚伟介绍,近年来,利州区不断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大力推广新设备、新技术,逐步完善病虫害防护体系,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很大提升。
今年5月,利州区被评为四川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县(市、区)。下一步,该区将坚定实施都市农业稳区战略,继续在培育多元主体、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领域等方面积极探索,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解决“如何种好地”的问题,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