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成都市郫都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前“撞线” 赛事激发体育内生动力
2023年07月11日 11:1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1日电 2025年,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要达到2.6平方米以上,这是《“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的目标。据成都市郫都区的最新数据,全区139.84万人口有365.594万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达到2.61平方米,加上正在建设的科创体育创新园等,郫都区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还将继续增长。

 郫都区市民体育公园。郫都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郫都区市民体育公园。郫都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郫都区有三座成都大运会竞赛场馆,分别是承担击剑比赛的郫都区体育中心体育馆,承担排球比赛的西南交大犀浦校区体育馆和西华大学体育馆。成都大运会结束后,三个场馆将为郫都区承担更多擦亮城市体育名片和服务民生的功能。

  而“15分钟健身”设施匹配更具专业性的体育场馆,郫都区补足了科创人才的“刚需”配套。事实上,蓬勃兴起的体育赛事正是城市文化的软实力。

  超过平均“公约数”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郫都区犀浦体育公园。郫都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郫都区犀浦体育公园。郫都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近日,2023年“爱成都迎大运”成都市郫都区郫筒街道“社区运动节”男子篮球超级联赛(PBA)决赛在郫都区市民体育公园篮球场举行。“郫超就是我们郫都自己人的‘村超’,今天比赛的几个小伙子我都认识,是我们社区的,必须来给自己人加油。”现场观众曾先生拿起手机记录着眼前的瞬间,激动地呐喊加油。

  51支队伍,400余人报名,极具仪式感的冠亚军争夺.....这一场景很容易让人想起贵州的“村BA”。“村BA”精神是不管年龄多大,职业是什么,球打得好不好,都能收获观众们的掌声。它本质是一种可贵的全民参与精神,只要热爱就可以加入比赛。包含篮球比赛在内,郫都区郫筒街道还举办了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气排球、网球6类球类运动会,吸引了近千位居民群众参与比赛。

  “村BA”精神要在市民生活中找到体育的内在动力,滋养培育绝非朝夕之功,首当其冲的便是硬件场地。

  犀浦体育公园配置有五人制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地、网球场、全民健身中心及多个健身广场和儿童游戏场、景观绿道、游步道、350米环形跑道等功能区;郫都区市民体育公园,共建有4块标准篮球场、3块五人制足球场、2块羽毛球场以及健身步道;4386个体育场地,285个羽毛球场地,1679个乒乓球场地,139个足球场地,654个篮球场地……

  在庞大基数的支撑之下,郫都区的“村BA”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如“爱成都,迎大运”2023年成都市郫都区犀浦街道社区运动节职工足球赛等系列赛事活动,“爱成都,迎大运”全民健身系列活动、“迎大运。动起来”郫都区全民热炼趣味挑战赛等30余场区级赛事。这类主题活动带动全民健身10万人次以上,免费(低收费)开放场馆体育锻炼7.5万人次。

  国际赛事洗礼后的提档升级

  据西南交大犀浦校区体育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郫都区对大运会场馆的软硬件设施进行了提档升级,包括符合国际排球比赛的灯光照明系统提升、媒体摄影摄像区域的优化布局、能实现良好直播转播效果的电视和网络信号及电力供应保障、人性化的场馆导视系统和无障碍通道优化等各个方面,全力为参赛者和观赛者提供更为便捷舒适的服务。“特别是排球场的地板,我们进行了完整的更换,以达到国际赛事要求。”

  郫都击剑场馆中心则有更多智慧场景,3200万像素近距离全景枪式摄像机、AR云景子系统、室内环境采集终端.....除了将体育馆一层改造成大运会排球决赛场地,还把学校内原羽毛球馆改造为排球训练场地,大运会扩散着它的赛事红利。

郫都区体育馆。郫都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郫都区体育馆。郫都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赛事红利的收获不应是短视化眼光,而是需要有足够定力的长期主义——这就需要承办赛事场馆寻找到内生的成长动力,即抓住场馆未来的“长尾效应”。

  “现在排球馆的体育设施达到国际赛事要求,赛事结束后会移交给学校。”西南交大犀浦校区体育馆相关负责人表示,移交过后的崭新排球场,能继续承接更多的世界级赛事和其他赛事。

  实际上不只是“村BA”,郫都区一直在承接各类大型国内和国际赛事,擦拭着体育赛事的城市名片。比如今年1月14日的中缅排球对抗赛;“多威杯”今年2月举行的2023年全国室内田径邀请赛(第3站);4月15~16日的2023中国·成都天府绿道国际自行车赛....。.

  大运会场馆呈现出郫都区赛事名城的实力,城市围绕赛事的市场化运营又拥有“造血能力”,两相作用进一步激发了郫都区的体育内生动力。

  科创人才需要的体育“软文化”

  体育和城市的幸福指数本身就有极强的黏性,处于城市经济的“链条”之中。

  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苗绿就提到,体育是宜居的内在属性,体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年轻也是生活方式。体育早已脱离体育本身的范畴,而是出于产业分工,甚至是文明生活的一部分。郫都区在城市转型发展、城乡共富共美、人城产创融合等方面率先突破,加快“科创高地锦绣郫都”建设。兴起的体育场馆恰好是科创人才的“刚需”配套。

  郫都区是四川首个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要承载地,一直推动产业建圈强链。科研院所、头部企业、科创企业、独角兽企业、重点研发企业、功能性总部,吸引价值链高端项目及上下游左右岸轻资产企业入驻,必然虹吸大量科创人才的到来。

郫都区菁蓉湖数字体育公园。郫都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郫都区菁蓉湖数字体育公园。郫都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沿西源大道一路向西,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郫都)就坐落在这里。成都国盾融合创新中心就在智慧科技园C区,是郫都高质量发展十大动力源,一个“立足成都、辐射西部、面向全国”的国家级融合创新发展核心区、示范区、展示区。在其旁边就有一个科创体育创新园,这是城市中的运动公园,是“15分钟健身圈”的乐土。下沉式篮球场、极限运动区、无边界足球场.....这里可以瞥见有创意的体育运动场景,更加符合潮流的设施项目。

  成都菁蓉湖数字体育公园,羽毛球综合馆、足球场、网球场等全覆盖,打造了郫都区运动、休闲、智能体验一体化示范项目。

  郫都体育事业发展融入进产业之中,科创信息产业链也需要产业“配角”的加速器。这恰好是体育赛事对城市的更深层次价值,为后续产业升级以及人才宜居条件的打造提供机遇。城市品质的提升是软文化,郫都区的体育设施融入美好生活样本,这是提升人才和产业链的城市认同的关键。(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