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沿袭先辈足迹 四川30余名铁路技术专家走进青藏铁路科研站
2023年08月15日 16:0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5日电 (王伟 胡志玲)15日下午2时,在海拔4750米的青藏铁路风火山观测站一处墓碑前,30余名来自中铁科学研究院的科研技术专家手捧鲜花,依次在墓碑前默默鞠躬献花……

  这处墓碑下埋着的人名叫王占吉,他为了攻克青藏铁路冻土技术难题,积劳成疾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全体人员在冻土专家王占吉的墓碑前敬献鲜花。王伟 摄
全体人员在冻土专家王占吉的墓碑前敬献鲜花。王伟 摄

  本次调研学习活动,共有来自四川的30余名科研技术专家,他们现场认真观看了记录观测站60多年历史的珍贵图片、历史物料和文献资料,看望和慰问了至今坚守在观测站的一线科研工作者,实地感受到了在国家重大战略性工程建设中,广大科研人员舍身忘我、投身科研的豪情壮志。

  据了解,风火山观测站成立至今已有60余年历史,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全年值守时间最长、观测项目最多、取得观测数据最完整的高原多年冻土定位观测站,迄今共取得了1200多万个观测数据、29项科研成果,为国家修建青藏铁路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填补了我国冻土科研事业的空白。周怀珍、王占吉、黄小铭、丁靖康、杨海容、张鲁新……这些冻土专家的名字永远载入了我国冻土科研事业史册,并展现出“以苦为荣、勇于创新、孜孜以求、献身科学”的风火山精神。

 铁路技术专家正在学习调研。王伟 摄
铁路技术专家正在学习调研。王伟 摄

  活动最后,全体人员来到了冻土专家王占吉的墓碑前,敬献鲜花,集体鞠躬默哀,深切缅怀这位将一生都奉献给高原冻土科研事业的老专家。王占吉是中铁科研院西北院第一代青藏铁路科研工作者,1963年来到青藏高原从事青藏铁路前期科研工作。1980年,年仅51岁的王占吉由于劳累成疾永远倒在了钟爱一生的科研岗位上。

  王占吉在临终之际立下遗嘱:“我活着没有看到青藏铁路修通,这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死后请将我的骨灰埋在风火山上,我要看着火车从身旁驶过……”在海拔4750米的风火山观测站对面,老人已长眠于此整整43年。

  “我曾经也在青藏铁路沿线及风火山观测站工作过13年,每次站在王占吉同志的墓前,我都忍不住想要落泪!”来自中铁科学研究院冻土专家李永强说,自己也是一名工作了27年的冻土专家,搞科研是一个很辛苦、很孤寂的事业,特别是遇到技术瓶颈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精神鼓励,而王占吉那种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感人事迹,就是他最大的精神鼓励,也将激励新时代科研人员在冻土、滑坡、隧道安全、文物保护等领域中乘风破浪,将老一辈科研人的精神代代传承下去。(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