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4日电 (杨沙)民生连着民心,解决好就业问题,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近年来,德阳市罗江区围绕“兜底困难群众就业,提高困难群体收入”目标,依托现有优势农业产业,采取“123”工作法,即“打造1批基地、建好2张清单、发挥3类人员作用”,打造规模化就业帮扶基地,扩大就业帮扶载体,破解群众就业困境,有效提高困难群体收入。
打造“1”批帮扶基地,拓宽家门口就业机会。以规模农业产业为载体,培育带头企业(家庭农场),整合产业带上的中、小经营主体的用工需求,通过“公司+基地+困难群体”模式,打造一批规模化就业帮扶基地。
目前,已依托青花椒产业带、元宝山晚熟柑橘产业带、略坪绿色农业产业带打造3个规模化就业帮扶基地,整合产业带中510户经营主体用工需求,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4500余人,其中,吸纳就业困难对象500多人,每人每年在帮扶基地务工7-8个月,收入均在1万元以上。
建好“2”张需求清单,促进就业供需精准匹配。聚焦企业和求职者“两端需求”,全方位摸底调查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者就业意向,指导就业帮扶基地企业(农场)建好“岗位缺口清单”,明确用工类型、用工数量、年龄范围、劳务工资等具体要求;指导各镇村(社区)建好“困难群体就业需求清单”,摸清就业需求底数,掌握人员基本情况和技术能力,提供就业指导,帮助其发挥自身优势,找到合适就业岗位。
今年以来,就业帮扶基地通过“岗位缺口清单”方式,提供就业岗位1800余个,村(社区)通过“就业需求清单方式”收集就业需求650人,帮助500余名困难群众找到合适工作。
发挥“3”类人员作用,提升困难群体就业能力。发挥好“龙头企业+土专家+用工联络员”三类人员专业作用,帮助扶持困难群体提升就业能力、找到合适岗位。一是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吸纳周边村民就业,带头为就业困难群众提供合适岗位;二是善于用好“村里人”,发挥好“土专家”“田秀才”的技术专家作用,开展好师带徒、岗位技能提升等培训,帮助劳动者快速掌握耕作施肥、修枝剪枝、果实套袋等多种农业技能,以适应产业需求;三是发挥好用工协调联络员的作用,为每个镇的人力资源服务站(室)安排1名用工联络员,主要负责辖区用工信息对接、人员组织和调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困难群体到帮扶基地就业,有效解决困难群体就业难就业不便的问题。
下一步,罗江区将持续打造规模化就业帮扶基地,为困难群体提供更多“家门口”就业机会,切实促进群众可持续增收,探索跨区域、跨产业用工协调机制,完成不同区域之间、不同产业之间劳动力资源互补和优化配置,实现多地用工共享,破解季节性用工“荒”难题,多点发力助力乡村振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