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绵竹:点亮“一串红”党建服务品牌 激活乡村治理新动能
2023年09月08日 18:5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8日电 (李露平 牟文)大片大片的稻田泛着绿浪,鸭子在田间嬉戏……日前,在德阳绵竹市新市镇两河口村的“稻鱼鸭”综合养殖基地里,身穿红马甲的“一串红”志愿者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正在抓稻田鸭,忙得不亦乐乎。

  “鸭子到了出栏的季节,我们在群里一通知,就来了许多‘一串红’志愿者帮忙。”两河口村党支部书记黎冬梅说,当天,他们一共出售了220多只鸭子,共卖了14360元,所卖资金一部分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一部分用于“一串红”党建服务品牌发展。

  近年来,两河口村在该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党建与业务融合互促,用一颗党建“红心”凝聚队伍,以“一群人、一件事、一起干、一定行”的四面小旗,串成一面“村民自治、多元参与、志愿服务”的基层发展大旗,成功打造了“一串红”党建服务品牌,为谱好“智慧治理、人才汇聚、惠及民生、绘就振兴”四部曲,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优环境 “一串红”串出生态河湖新画卷

  新建的道路蜿蜒向前,河道两岸花开正艳……今年,新市镇两河口村雷家堰成了许多村民休闲纳凉的好去处,悠闲休息、拍照打卡,美丽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

群众在雷家堰休闲纳凉。 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群众在雷家堰休闲纳凉。 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近日,两河口村“一串红”河湖志愿巡护宣传队、河渠保洁队来到雷家堰开启了一天的巡河保洁、政策宣讲工作。“雷家堰现在变成了景点,不少村民都喜欢来这儿散步,所以志愿者必须要维护好这里的环境卫生。”志愿者易右英说,良好的生态环境需共建共治共享。如今,这两支队伍已从最初的10余人增加到100余人,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巡河、护河、爱河中来。

  “在雷家堰改造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微小改造’代替‘大拆大建’,‘精准提升’代替‘大水漫灌’,并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群众参与健康步道、景观围栏铺设、花草栽种与农房墙绘等工作,大家的成就感、归属感、幸福感不断增强。”黎冬梅说,为了让“问题堰”变身“公园堰”,两河口村以雷家堰为试点,除了整合资源组建“一串红”河湖志愿巡护宣传队、河渠保洁队外,还通过设立道德积分银行,在重大节日以现场表彰、积分兑换奖励的形式,激发村民自治内生动力,主动加入河湖环境管护。同时,通过向上争取项目配套资金,采取“四个一点”,即“百姓出一点,社会帮一点,村委补一点,政府奖一点”工作模式,切实解决河湖管护改造资金难题。

“一串红”河湖志愿巡护宣传队、河渠保洁队进行巡河保洁。 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一串红”河湖志愿巡护宣传队、河渠保洁队进行巡河保洁。 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雷家堰完成了从“人人嫌弃”到“人人称赞”的逆袭。

  聚民心 “一串红”串出美丽庭院高颜值

  走进两河口村,到处花香四溢,各家院墙上都是五颜六色的墙画。这一面面“会说话”的彩绘墙、一处处凝聚民智、汇聚民力的乡村小景观,不仅是村民们智慧的结晶,也是村民们用巧心思和细功夫留足乡韵承载乡愁,全力打造“农味”十足的乡村新风貌。

  开窗有花、转角见画,美丽庭院的打造让两河口村的村民过上了“向往的生活”。“这里自然资源好,村民既淳朴又团结,完全有机会打个翻身仗,我们都是打心底想改善环境。”志愿者王开琼说道,在美丽庭院打造之初,村两委带着他们去孝德镇年俗村、年画村,麓棠镇玫瑰新村等地参观,实地感受这些村子的环境变化,大家心里都燃烧起一团火,想让自己生活的村子也变得越来越“高颜值”。

  2021年,新市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最美庭院评比,两河口村村两委坚持以“一串红”党建服务品牌为抓手,通过构建民主协商机制,采取“四个一点”工作模式,成立环保志愿服务队伍,让村民参与到和自己有关的事情中来。

  “打造最美庭院是村民自己的事,我们没有向政府伸手要钱。从志愿者到每一个村民,他们都在为庭院打造贡献自己的力量。有的栽花,有的喷漆,有的在墙上作画,每一处小改变都凝聚着大家的努力。”黎冬梅表示,过去,村组道路不够美观,农家小院又脏又乱;现在,村民们不仅自己主动装扮小家,还纷纷加入“一串红”环保志愿服务队伍,为的就是早日实现“道路净、院落洁、沟渠清、绿化美、车辆齐”的美丽乡村目标,让村子样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解民忧 “一串红”串出养老互助新模式

  清晨,阳光透过叶子的缝隙,散落在两河口村养老互助点的院子里。居住在此的70岁老人张祖玉拿着扫帚正在打扫卫生。在一旁的“幸福苑农场”里,不时有老人前来采摘成熟的茄子、辣椒、小青菜等蔬菜,准备带去场镇售卖。

  “最近身体还好吗”“现在早晚温差大,要注意增减衣物……”志愿者张小英带着米、面、油等生活物资来到养老互助点,探视、服务集中居住在养老互助点的老人们。在陪伴老人的1个小时里,张小英通过储存服务时间获得了1个“时间币”,待存够一定“时间币”,张小英便可以到村上兑换相应奖励。

志愿者服务老人。 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志愿者服务老人。 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志愿者定期帮扶,互助养老不离村。两河口村养老互助点是全市唯一一个以老年人互帮互助、抱团养老,以“自治委员会解决矛盾纠纷,志愿者上门服务”为核心的融合式互助养老中心,采取“集中居住、分户生活、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模式运行,为全村60岁及以上的孤寡老人、留守老人、独居老人提供照护需求,通过邻里互助、代际接力的方式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既有敬老院等社会养老的特征,又符合传统家庭的养老习俗,更强调老人间相互帮扶和慰藉。

  住要安心,吃也要顺心。在养老互助点里,“幸福食堂”即将开张,将为全村75岁以上留守老人以及子女不在身边、有就餐需求的老人提供成本价就餐服务,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群体,“一串红”志愿服务队还将免费送餐上门。“前期,我们在群里号召‘一串红’志愿者加入食堂运营,计划采取志愿者轮流上岗的方式,大家各司其职、人尽其力,‘全链条’提供志愿服务。待硬件设施全部到位后,‘幸福食堂’便可开灶制餐,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热乎饭’。”黎冬梅说。

  绘就党建“同心圆”,共建养老“幸福圈”。在探索互助养老新路过程中,两河口村以“一串红”党建服务品牌为依托,以农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时间银行”为互惠激励手段,结合“四个一点”工作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事业,调动广大村民、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助力农村养老模式升级,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感到满意,逐步形成了“党建引领、多元参与”的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提质扩面。(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