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泸州纳溪:30多年关注民生 心系百姓解民忧
2023年09月25日 11:4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25电(周超华杨 仲兰)“许代表,纳溪区二道桥维修加固工程已完工,现在我们出行安全、更放心了,您们代表提的建议硬是管用,不到3个月工期桥就维修好了,感谢您又为我们老百姓办了一件实事。”在泸州市纳溪区永宁街道人民路社区“许代表接待室”,几名群众围坐在一起给纳溪区人大代表许财茂道谢时说。

许财茂在代表接待室接访群。杨仲兰 摄
许财茂在代表接待室接访群。杨仲兰 摄

  “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许财茂总是用朴实的话语诠释自己的心声。他在距离上靠近群众、感情上亲近群众,履职为民的新答卷已徐徐展开。

  今年84岁的纳溪区人大代表许财茂一路喘息着来到永宁街道火老山城中村改造施工现场,三角梅在晨光下灼灼开放,他在永宁路社区干部的陪同下,查看项目施工推进情况,进一步入户收集、了解群众的意见、建议。自去年6月因患心脏病、前列腺炎等疾病以来,许财茂走路越来越吃力了。

  许财茂出生在河南龙山,1966年6月支援“三线建设”调到四川泸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工作,1991年被推选为纳溪区(县)人大代表,已连选连任7届区(县)人大代表。30多年来,许财茂撰写的357篇、28余万字的代表建议、意见,更是浸透了他大半生的心血。

  2000年5月,许财茂任泸天化退管委第五党支部书记。“在党组织的学习中,一些老党员对工作的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态度给了我特别大的触动。”有一次,许财茂组织党员们学习,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党员颤颤巍巍赶来,从包里取出1份社情民意。老人说,这是他花了1个多月工夫写出来的……一笔笔精细工整的小楷,凝结着来自街头巷尾群众真切的呼声与愿望。

  “老人多年来孜孜不倦撰写社情民意,架起了反映群众呼声与愿望的一个个通道。”作为时任纳溪区人大代表,许财茂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更沉了,“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是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源头活水”。

  在工作之余,许财茂奔走在纳溪的街巷楼栋,对于群众的心声,许财茂总会一一记录,再去粗存精,形成材料。短短5年时间,他就撰写了100多篇高质量的代表建议、意见,被市、区政府及镇(街道)采纳。2022年6月,许财茂被确诊为心脏病等疾病,他忍受住病痛的不适,仍然坚持撰写代表建议、意见。

  2021年1月1日起,长江实行“十年禁渔”。渔民们一时间对政策的不够理解以及对上岸生活的迷茫,让许财茂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那段时间,许财茂几乎每天都和渔民们待在一起,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写出了一篇篇有温度的代表建议。“现在我认识的很多渔民都已经顺利实现转产就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我们当地还提供了不少公益性岗位,为渔民们解决了就业问题”。

  “嘟嘟嘟.....”许财茂的电话铃声响过不停,此时时针已指向晚上9时23分,打断了许财茂正在撰写建议的思绪。他接到安富街道西村4号楼一居民电话反映,小区有几盏太阳能灯不太亮了。许财茂立即放下手中的电话,一个人拿起手电筒就到现场查看情况,他在给电力部门沟通协调中,因不小心脚踩滑摔了一跤,左脚受伤出血,额头上檫起了一个小血包。

  像这种关乎群众急难愁盼的代表建议,群众不分白天黑夜打来的“热线电话”,许财茂遇到过不少,“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和共产党员,为群众反映和解决急难愁盼的问题,是我应该做的”。

  许财茂用不来电脑,写代表建议和意见都是自己用钢笔一笔一划写出来的,有时一写就不知不觉到了晚上12点,第二天将头晚上写的建议进行修改加工,待完整后拿到打字复印店再打成文稿。在许财茂简朴干净的书房里,静静地躺着一大堆数百篇的代表建议、意见,留有修改痕迹的底稿,时间久的纸质已泛黄。

  近些年,许财茂多次被市人大、区人大评为反映代表建议意见信息工作先进个人。其中《关于对严重超载货车夜间进城噪音扰民和损毁城市街道应加大整治力度的意见》《关于加强音乐茶座管理的建议》《关于增加公办幼儿园的建议》等30余篇被评为优秀建议。

  许财茂的家住5楼,是住了40多年的老旧楼房,房屋面积72平米,因老旧没安装电梯。但许财茂撑着病体,行走于纳溪城乡,搜集最接地气最抵人心的素材。城市建设与管理、社会民生、基层治理、长江生态环境、长江10年禁渔期现状、大学生就业、乡村振兴等,是他患病后的重点关注方向,他用实际行动彰显为民情怀。

  “在闭会期间,许代表经常组织我们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搜集关系民生的建议和意见,都会专门归类整理,然后上报给区委政府研究实施意见,为全区民生工程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区人大代表、胜利街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满裕说道。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写出更多有温度有深度的建议、意见,是我一直以来的坚持和追求。为群众搭起一座桥,说出他们的心声,我觉得特别有意义。希望在有生之年多为群众做点实事,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和‘传声筒’。”许财茂表示。(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