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日电(吴平华 单华燕)金秋时节,漫步四川珙县,天空湛蓝深远,街道干净整洁,城在水间、车在林中、人在画中,一幅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画卷徐徐展现在人们眼前。
近年来,珙县把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聚力环境污染防治、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加快绿色发展转型,生态环保取得了显著成果。数据显示,2022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0天,优良率90.4%;全县乡镇和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完成废弃露天矿山修复10个,修复面积249.3亩;新增森林面积6000亩,森林覆盖率53.48%。
守底色: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身处珙县,感受到的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棠梨叶落胭脂色,荠麦花开白雪香”的斑斓。
在这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背后,是一项项务实举措的深入推进,一个个惠民工程的相继启动:
——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做好第三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控,以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治理为重点,常态化抓好工地扬尘、道路扬尘、脏车进城、餐饮油烟、“散乱污”企业等源头治理,确保今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不低于89%。
——加快提升水域环境质量,严格落实河长制,深入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推动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源整治项目竣工投用,确保国、省考核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比率100%。
——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统筹强化农业面源污染和页岩气平台污染防治。
“现在环境好了,像花园一样,我们早晚都要到巡场河边散步,觉得非常舒服。”日益提升的生态环境,正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与此同时,生态文明成了珙县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从“光盘行动”、节水节纸,到垃圾分类、告别一次性用品,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已成为珙县新风尚。
补短板: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前不久,珙县公安局王家派出所接到村民报警称,家中进了野生动物。民警经与林业部门工作人员核实,该野生动物为棕足鼯鼠,是国家二级保护的稀有野生动物。
在珙县,河长制、林长制的全面建立,让一条条江河、一片片森林有了专属守护者,也使得绿水青山间,珍稀野生动物频频光顾:南广河再现1米长重7斤娃娃鱼,上罗镇发现“果子狸”,洛表镇出现过一百多只钳嘴鹳,红嘴鸥、白鹭等频现……
据珙县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珙县加大造林育林力度,深入落实林长制,加快推进林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建设项目,力争建成1000亩以上竹林高产示范基地,完成人工集约栽培3000亩,森林抚育2万亩;加强林业资源保护,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依法打击违规破坏森林资源行为,持续加强森林防灭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推进独立工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前期工作,一体抓实巡场河综合治理、矿区植被恢复、矿井涌水治理等工作,让越来越多的绿色在珙州大地蔓延。
谋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走进泰山石膏(宜宾)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的车间内,工作人员行走在各条流水线间,认真查看记录的每一项数据。项目负责人说:“泰山石膏(宜宾)有限公司属于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每年可消化25万吨工业废渣,不仅让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也让我们的城市生活变得更干净、更健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珙县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打造“宜宾区域中心城市现代化卫星城和绿色转型融合发展协同区”的发展定位中,让生态环境提升当先锋,大手笔描绘珙州“绿色”,坚决落实中省市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抓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推进传统产业节能和绿色化改造,完成华电珙县公司62号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实施双三水泥余热发电工程,力争余箐园区绿色能源项目竣工投产,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赋能,推进重点行业企业深度治理,加大技改补贴力度,推动企业节能减排,逐渐走出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路。
绿水青山堪作证,转弯便见新征程。展望未来,珙县将凝聚起绿色发展的强大共识和澎湃力量,为珙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谱写更加出彩新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