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7日电 (记者 刘忠俊)11月6日至7日,“澎湃制造新动能精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主题研讨会在宜宾市三江新区启幕,中央和地方、学界及业界9位嘉宾就如何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等展开了深度探讨。

近年来,四川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航空与燃机、电子信息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崛起,白酒、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发展。本次调研行围绕“澎湃制造新动能精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主题,省内外社科理论界知名专家、学者走进宜宾多家先进制造业代表企业、大学城,与企业和地方负责人深入交流,并针对当地如何在建设现代化体系上精准发力给出了决策建议。

随后,举行了“新型工业化与经济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优化营商环境激活发展新动能”三个主题发言。在“新型工业化与经济现代化”单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曲永义认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要把“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作为优先选项,打造发展新引擎、拓展发展新空间,构筑发展新优势。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韩保江提出,在当前全球正处于第三次产业革命末期与第四次产业革命孕育期的深刻背景下,要以纵深推进创新驱动来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第四次产业革命继承了第三次产业革命中的信息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衍生了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创新。而数字技术创新将对未来的生产流程、生产模式、管理方式产生颠覆性影响。

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张成岗认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正确的方法应是“两手抓”: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的终结,两者应该是相互依存、融合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需要将新的经济要素注入到传统产业中,推动传统产业与新经济融合发展,以此来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和新旧动能的平稳转换,从而让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走得稳,还能走得快。

“四川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的关键阶段,要在增添新动能、培育新主体、集聚新要素、发展新模式上下功夫,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李后强称,突出工业当先、制造为重,加快形成现代化工业发展新格局,大力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蹚出一条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子。同时,依托重点骨干企业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突出产业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服务国家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据悉,“中国式现代化100问”是省委宣传部指导,由四川日报·川观智库联合四川省委党校、西南财经大学推出的理论融媒产品,通过筛选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100个热点问题,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针对性回答,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在主题教育中更好学习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