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0日电(伍排勇 杨玲 毛埴垣)“在羌历年到来之际,由我们县文化馆和羊角花艺术团通过采风、收集、整理、提升,推出10段汶川羌族《习布措》群众舞蹈。通过今天的集中展示,以便于以后更好的传承推广羌民族文化。”11月9日,汶川县举行四川省第三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暨第四届群众萨朗舞蹈比赛。汶川县文化馆馆长罗娟介绍说,为进一步挖掘、保护和利用民族民间文化,更好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强化全民艺术普及,培育更多乡村文化能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此次比赛通过前期报名和为期2个月的培训,来自全县7个镇14支参赛队伍,共计300余名羌族同胞参与现场萨朗舞蹈比赛。比赛聘请专业评委老师,按照比赛规定,人数不超过30人,时间6分钟,评委以十分计分制并当场报分方式进行比赛。
比赛现场,身着节日盛装的羌族同胞们,按照参赛顺序逐一上场参加竞赛,各参赛队伍个个精神饱满,并穿上本地区独特的羌族服装进行表演。表演中,大家围着舞台中心点摆成圆圈状,并不断地变化着队形,在优美的音乐下参赛者的肩、臂、腰、臀、腿匀称地摆动,灵活多变的舞姿,赢得现场群众阵阵掌声。
“在我们羌族新年来临之际,我们县上组织萨朗舞文艺比赛活动,大家不仅集中学习到了萨朗舞蹈的优美舞质。大家都希望将我们民族的舞蹈传承和发扬下去。来自汶川县映秀镇的舞蹈队员李小霞说。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羌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物质财富与精神文明,在羌族民间传承下来的舞蹈艺术中,“萨朗”舞是该民族中最有广泛性、普遍性的一种舞蹈样式,而在羌语音译中,“萨朗”可以翻译为“唱起来、跳起来”。是集体参与性最强的一种舞蹈形式,在羌族萨朗舞蹈丰富多样的舞蹈形态中蕴涵着多样的社会意义和深厚的文化涵义,是与羌民族的生产民俗、娱乐文化、服饰文化、宗教文化等一起凝结成了羌民族的民族精神。如今,跳萨朗舞早已成为羌族民众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跳萨朗舞蹈,可以给他们带来审美的愉悦,满足其精神的需求,表达他们情感诉求。
据悉,此次活动由汶川县委宣传部、汶川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主办,四川省社会体育指导中心指导、汶川县文化馆承办,活动围绕“四川‘乡’当潮”文化主题,在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的交融碰撞中,巧妙融入地域特色与乡村新风,展现了汶川乡村文化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和包容性。

在此次比赛中还为参赛队伍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现场为获奖队伍举行了颁奖仪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