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西南医科大学开展留学生“感知中国,探秘中药”活动
2023年12月13日 15:3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13日电 (彭方均 李紫陌)日前,西南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在城北校区组织开展“感知中国,探秘中药”——留学生参观药用植物园与中药标本馆活动,来自忠山、城北两校区30余名留学生参加。

活动现场。李紫陌 摄
活动现场。李紫陌 摄

  西南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陈勤介绍,本次活动是2023年国际教育学院依托“一院一品”举办的“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医药文化科普与国际传播活动之一,通过采用留学生喜闻乐见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构建良好的中医药文化国际形象,切实助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

  西南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从2003年开始招收留学生。在本科阶段开设中医药文化课程,一直是学院的特色。从去年开始,学院又将原本是第二课堂的中医药文化课程升级为第一课堂。

  参加“探秘中药”活动的4名留学生在西南医科大学刚结束不久的创新创业大赛上,他们和中国同学共同努力的项目《以国妆出海——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国中医药护肤产品领航者》获得了大赛一等奖。

  这4名留学生都在中国待了不短的时间。来自印度的安美清和来自孟加拉国的李智待了6年左右,而来自加纳的太阳和来自巴基斯坦的AHMAD在中国待了近十年。

  对安美清来说,来中国学医是一个“性价比极高”的选择。“在印度,学医相当昂贵。而在中国,能够用更少的费用学到更多的东西。”安美清认为,印度和中国的气候接近,国民所患的疾病也比较类似。“在中国学到的知识能够更好地在我的国家进行应用。”

  而对于AHMAD来说,他认为中国的医学院更多,选择面更广。“巴基斯坦医学院校太少了,我所在的地区只有1200个医学生名额,却有六七万人申请。”

  李智所在的孟加拉国也有同样的情况,“我们国家只有55所医科大学,医学生名额也很少,想学医的人却很多,在国内我很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从非洲加纳来到中国的太阳表示,虽然中国对于他所在的国家来说比较遥远,要坐13个小时的飞机,但他认为,人生是一种探索,也是一个旅程,“来到中国可以感受到不同的风土人情,这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极其有意义的体验”。

  “中医真的很神奇,用一根小小的针就可以让人康复!”安美清感叹道。在她眼里,中医有着独特的魅力,“有些病症以西医的方式找不出原因,但中医靠摸脉就能找到病根”。

  在中国待了近10年的太阳更是亲身感受到了中医的魅力。“2017年,我的手因为打球受伤了,有个同学带我去中医馆贴了膏药,受伤的地方很快就好了,太神奇了!”太阳表示,中医里的针灸、推拿可以有效减轻人体的疼痛,缓解一些“职业病”。

  安美清在泸州生活了6年,从两年前开始学习针灸。“我的江老师特别好,她除了教我针灸,还教了我很多中医的技能。”安美清说,那年自己回印度,带了不少中医器械回去,没想到不仅受到家人欢迎,妈妈还四处帮自己“打广告”。

  “在印度,有小辈给长辈睡前按摩的传统,就是我们的‘马萨基’。我在中国学习了中医推拿、针灸之后,妈妈更喜欢我的按摩了。”安美清说,妈妈最喜欢脸部按摩,在感受了自己带着中医理念的脸部按摩后,觉得非常舒服,四处向亲戚朋友推荐。

  而安美清的哥哥最喜欢她带回去的火罐。“哥哥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家门就说,来来来,帮我拔个罐。”安美清笑着说。

  四名留学生均表示,迎合全球化趋势同样非常利于中医的发展。“很多人会由于价格、服务等原因,去其他地区甚至其他国家修养调理,中医可以给这些外来人非常好的疗养体验。”

  在学术研究上,他们认为,中医可以和其他国家的传统医学相互引进、相互交流,共同进行研究。医学院可以接收更多留学生,让更多留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中医。

  谈到未来,安美清有着憧憬:“毕业以后,我会和中国保持密切的联系,把中医药在印度进行推广,作为对中国和中国朋友的回报。”安美清说,回到印度后,因为自己在中国学到的中医技能,会使她和印度其他医生有差别,这会给她的职业发展带来不少益处。

  “我想留在中国,继续深造。”李智认为,中国的生活环境很优越。“安全、安定、安静。”他用中文表述道。此外,李智表示,父母也支持自己留在中国,相信在中国能有更好的发展。

  在中国学医十年,让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太阳有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中西医结合会给世界医学带来更好的发展。

  “中国人都很乐于助人,他们非常友好,尤其是当你说你来自巴基斯坦,你会感受到更大的热情。”AHMAD说。(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