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宜宾珙县:提升产业“含绿量” 壮大绿色生产力
2024年06月25日 20:5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25日电 (吴平华 廖珈 高巧)近年来,宜宾珙县做活“绿色文章”,努力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通道,处处上演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成片的绿植。廖珈 摄
成片的绿植。廖珈 摄

  初夏时节,走进位于孝儿镇中洛村的中药材种植园区,绿意盎然的林海下,漫山遍野的黄精花迎来了它的盛开时刻。而在更隐秘的山林里,成片的黄连正在“享受”雨后微露的滋养,只为“养精蓄锐”,等待在春天绽放。中洛村村支部书记罗定平说,发展林下种植中药材既有利于林木生长又有利于植被恢复,达到林、草的有机结合。从2022年起,中洛村“借绿生金”,因地制宜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提高了林地利用率,提升了种植综合效益,促进了农民多途径增收。

  在珙县,像中洛村这种“抬头可见绿树,低头可见药材”的地方还有多处。目前,该县已在孝儿镇、珙泉镇、上罗镇等乡镇发展黄精、黄连、重楼等品种为主的中药材林下经济,面积达2000余亩,通过精心科学管理,预计4-5年后投产见效,产值达3500余万元。

  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让竹林成为四川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珙县竹林资源丰富,目前全县的竹林面积约为20万亩,有毛竹,撑绿竹和硬头黄竹等品种,近年来,珙县也在依托竹林资源不断开发带动竹生态旅游发展。

  站在巡场镇白岩村的观望台上,竹林环绕着稻田,满目翠意惹人醉。这里是珙县打造的“竹+桢楠”产业基地。据珙县林业和竹业局工作人员李军介绍,珙县发挥现有资源及产业优势,抢抓竹产业发展机遇,统筹推进“竹+桢楠”基地建设,有效地实现了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增长。

  从巡场镇白岩村开车一路向南行驶到珙泉镇鱼竹村,竹影“随行”在道路两侧,一栋栋精致素雅的民居均匀分布在青山绿树里。鱼竹村正如它的名字一样,鱼儿在丰沛的河水里畅游,竹林扎根于起伏的青山间。鱼竹村自6.17地震灾后重建后,以“洛浦新寨•鱼竹人家”为主题,以“竹、水、温泉”元素为核心,完成竹产业发展中心、民宿、百竹园等基础设施新建,并整合周边种养殖产业配套发展,打造以种植、休闲、康养、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路线。

  据珙泉镇党建办工作员张津瑜介绍,以楠竹为主的大片竹林覆盖的自然风光让鱼竹村独具特色。下一步,鱼竹村将持续走好农文旅融合之路。积极打造集商务洽谈、政务接待、文创输出、旅游观光、健康养生为一体的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综合体,让鱼竹村的乡村振兴之路越来越宽广。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当前,珙县按照宜宾市委六届八次全会将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确定为城市长远的发展路径部署要求,全面提升发展“含绿量”,壮大绿色生产力,推进“天府森林粮库”县级示范基地建设,计划完成林药、林禽、林菌等林下经济建设0.8万亩(其中林药0.1万亩),计划完成竹规模化经营0.3万亩、竹区生产便道15公里,计划完成储备林3万亩林地林木流转及作业设计,计划实施完成营造林1.6万亩。让这万顷碧波荡漾出更加澎湃的生命力。(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